通讯手段的高速发展,人们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手指轻轻一点,信息立马就能传到,其方便、快捷程度,令人十分惊叹。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信息高效流转的同时,心中总是泛起对另一种通讯方式的留恋之情,那就是曾经温暖、慰藉过多少代人的书信。
从古到今,书信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受到广泛的青睐。从古人撰写的诗词中,可以窥见一斑,“云中谁寄锦书来”是相思之情的流露,“家书抵万金”是动荡年代不让家人担忧最好的表达,“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写尽千言万语也似有对家人说不尽的无奈……至于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是古人将对远方家人、友人、恋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自由自在高飞的鸿雁或无拘无束远游的鱼类,认为他们可以代为传递。书信的魅力,还在于它是慢生活的充分体现。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要想知道家里的近况,唯一获取的方式就是书信,而书信递送速度之慢,往往让等得无比心焦。等待让人感到时光的漫长,等待更能激起人们深深怀想之情。经过这么多这么长的心理忍受,渐渐地视书信为熨帖心灵的一剂良药。
书信也是有温度的,不然怎么会有“见字如见人”之说呢?书信里面一个字、一个标点,都是经过书写者字斟句酌、一笔一画留痕于纸上,蕴含着人的个性。从狂劲潦草的字迹中,可以想象出友人的放荡不羁;从圆润方正的字迹中,可以读出同学的正直严谨;从娟娟秀丽的字迹中,可以遐想出女友的温文尔雅……书信作为一种沟通桥梁,对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最让人为之兴奋不安的书信,就是所谓“情书”。清晰记得,我在读大学时,有一位同窗,看上了一名女生,意欲写信表示爱慕之情,可文字功底不足,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几句华丽的辞藻。于是,在同学们的启发下,便买来《席慕蓉爱情诗选》《汪国真爱情诗选》等书籍。每当寝室熄灯一派静谧之时,他就点起蜡烛,从爱情诗选中寻章摘句来提炼升华自己所写的情书。这一刻,对待一封书信,他是很虔诚的。从信封的设计到那信纸上点缀图案的选择,再到铺纸展笔来写,以及如何折叠后放进信封里封口,再到邮票贴什么位置,每一个可有可无的细节,每一句可多可少的话语,也许他都琢磨了一番。你说,这样的书信,倾注了如此多的实意真情,难道还没有温度吗?
书信作为信息互通交流和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的载体,曾经被广泛运用。记得我平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离,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大学时。所在的那个城市,离家乡有好几百里路程。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心中总是涌起缕缕思乡之情。那时,没有手机,打电话是长途,不仅费用高,而且接听也不方便。唯一倾诉的方式,就是提笔写信。至今,有一个渴望场景令我难以忘怀。在读大学的第一个月,学校组织新入学的学生军训,在课间休息时,辅导员总会拿着一摞信件过来。此时,同学们立马围了上来,喊到名字的,高兴地接过信件,找一僻静处静静地看了起来。那些还在等待的同学,眼巴巴望着辅导员手中信件越发越少,直到最后一封被取走,也没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开始怀着失望之情沮丧地离开。我想,对于远离家乡的学子来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封信,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游子乡愁。
如果说写信是以文字向对方作无声的表达,那么读信则是好像静静地听对方述说,是在享受一份难得的愉悦。我那时写回去的家书,每当有村干部带到家里交与父亲时,一家人总是围拢到父亲身边,吵着要父亲大声念出来。一封家书牵涉着家人的关爱,一封家书带来了家庭的欢乐。读信另一种感受,就是读着读着,仿佛对方的音容笑貌以及写信时的神态,都让人充满着丰富的想象。那时经常有同学在读有朦胧好感的异性信件时,常常将蚊帐放下来,沉寂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读得脸红耳热心跳,读得幸福满满。至于读信,还有一种功效,那就是可解相思之苦。过去在外求学,每当心海泛起对家人、友人的思念之情时,总喜欢将他们写过来的信反复读,读着读着犹如见上一面似的,心绪慢慢就平静下来,心情倏然又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如今,每当经过那曾经的邮政局门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戴着老花镜的写字先生,坐在一张小桌子旁,小桌子上放着笔、墨和一沓信封、信纸。在其对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将想要说给亲人听的话,大声地反复唠叨着,写字先生听出个大概后,开始写到信纸上,写好后再向老人念一遍,如满意,老人就摸索着从口袋里掏钱付点酬劳费。那份书信的温馨与魅力,成了众多人对流逝岁月美好温暖的记忆。
殷银山
新闻推荐
●周月琴正月二十二,忽闻姑姑您病危的消息,我泪如泉涌。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昨天我们还在一起谈心,我坐在您的床沿,您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