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女子有房万事足。这是《2019年女性安居报告》的结论。该调查显示,2018年女性购房者的比例为46.7%,达到了近7年来的最高值,与男性购房者的占比已很接近。其中30岁以上大龄女青年购房者逐年增加,比例高于平均值。这就难免会有人得出结论:男人是靠不住的,而房子是不会跑的。(4月7日《中国新闻周刊》)
俗话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论是男人女人,国人对房子这件事的执念,其实都是挺深沉的。仗剑天涯的男人,绿肥红瘦的女子,最终都要归于一个家庭伦理的“房子”里去。刚刚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都挺好》,大概就是一个家庭亦丧亦燃的“房史”。大龄女青年们看得热泪盈眶的同时,似乎都从苏明玉身上照见了自己倘若有一天也能“有房有傲骨”的美好样子。
有了这个“女性安居”调查,很多严肃的学院派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比如男女平权问题,比如现代女性“大女主”的人设问题,比如婚恋价值的性价比问题等。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恐怕未必。前段时间,人社部、教育部等9部门还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其中,“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的话题不久就冲上微博热搜第一的位置。这固然是件好事,但从某个侧面亦说明,男女平权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起码说明在今日职场的江湖,女性的平等就业权还是偶有风雨飘摇的险象。
至于所谓多情的“大女主”的人设,显然是逻辑判断出现了瑕疵。有钱才能买房,但不等于房本上的“户主”一定都是靠自己挣的钱买的房。比如单身女性买房这件事——说实话,看看各大城市新建或二手房的均价,再掂量一下30岁左右大龄单身女性的平均薪资水平,楞说她们能轻松买房,显然忽略了“场外援助”或“长期房奴”的悲催现实。比如在宣扬“单身女性买房好”的最初的新闻版本中,有个细节是这样说的:在北京媒体行业工作的27岁女性埃米莉·吴(音)是这些新买家中的代表。去年,在父母的催促下,她花240万元在北京买了一套二手房。她的父母支付了总价的90%,剩下的钱由她支付。
这种“单身女性买房”大法,果真配得起热血沸腾的猛夸?如果追根溯源,或者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单身女性买房越多,大概其父母的日子越不好过,或者银行月供的压力也谈不上特别幸福。
无论怎么否认,两个人买房总比一个人要轻松些。大龄女青年或者单身女性买房,本身也未必是个值得褒贬的话题,反倒是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对房子仍是如此于心耿耿,这究竟是怎样的情节或心结呢?
女性独立,不需要通过买什么来证明;婚恋美好,更不该是一个房本能撼动。从“住有宜居”到“女能买房”,公共责任似乎稀释成了社会花边。“眼见它房价涨、眼见它房价跌……”正奋力挣扎的年轻人,无论男女,真心希望他们不要把人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全部寄托在那一套“压力山大”的房子上。
新闻推荐
人工振落在果树生长季节,利用一些害虫如金龟子、叶甲、天牛等的假死特性,在树下铺设塑料布,振动树体使之落下,然后用容器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