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医保卡是基层群众看病报销、享受医保待遇的重要工具。不过,在一些地方,药店变身超市,存在刷医保卡购买洗发水、按摩仪、气床垫等非医保用品现象。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年,多省市人社部门大力整治医保卡套刷现象,但由于各地对可纳入医保卡购买的非药品缺乏统一规范,再加上缺乏执法依据、处罚过轻等因素,欺诈骗保、套刷等行为成为屡治难愈的痼疾,给医保基金安全埋下隐患。(4月8日《经济参考报》)
医保卡被异化为“购物卡”,是近年来一个屡禁不止、司空见惯的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管理失范与监督缺位的制度因素,但也不乏有商家与持卡者“各取所需、两厢情愿”的生存土壤。一方面,医保卡变身“购物卡”是药店扩大经营范围、谋取更多盈利的乐见之事;另一方面,持卡者将卡里的医保金用于购买非医保用品,等于让沉淀资金派上了用场。你情我愿,何乐而不为?
有鉴于此,遏制医保卡套刷乱象,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打压、惩戒,而是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调查研究,以求客观分析现状、认真追根溯源、合理精准施策、秉持疏堵并举。
所谓“堵”,就是要完善规章,堵塞漏洞,加大执法力度。要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尽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医保基金使用、监管配套法规,减少各地医保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避免标准不一、各行其是。尤其对于是否将中药饮片及保健品纳入医保支付目录范围的政策制定,更需明确清晰的界定。
鉴于医保卡套刷手段的五花八门,以及取证难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建立医保基金监管的专业执法队伍,以改变当下市场监管缺位、执法威慑较弱的困境。同时,要对各地纳入目录的项目实施审核、梳理和细化,尽量避免由“模糊地带”给医保卡监管带来的执法困扰。专业执法队伍要职责明确、赋权清晰、敢于监管、不辱使命,主动介入,明察暗访,制度化、常态化履职,发现线索、获取证据、惩戒违规,让不法者心存忌惮、得不偿失。
所谓“疏”,就是要清障化瘀、疏浚管道,以政策引领持卡者盘活用好医保个人账户。尽管同一地方的每个人都有按比例进账的医保金积累,但由于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差异,导致那些身体素质好、患病概率低的参保群体个人账户余额较多。他们总感觉“沉淀”的钱放在卡里,花不完、取不出,很不划算,不如购物消费,派上用场。
这实际上也是给政府部门监管提出了新课题:能不能在基本上遵循“专款专用”的前提下,通过修改部分限制性条款,尽可能对参保者的权益“松绑”,拓展医保个人账户的用途选项。比如,允许个人将账户余额与家庭成员共享,以弥补家庭支出的不足;再比如,允许个人账户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人寿保险、健身服务等——事实上,已经有地方在做类似的尝试了。
鉴于当下人们对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关注与重视,对“医保”的概念解读有必要重新审视,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的预防性支出是不是也可以纳入其中?唯有从“治病拿药”的小领域走向追求“大健康”的新天地,“医保”二字才会被赋予更大意义。
新闻推荐
时下,“网红”产品凭借新奇概念、独特设计,契合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一些社交平台形成传播热度,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