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儿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完“三伏贴”后皮肤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7月18日,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事件中,被灼伤儿童总人数已增至119人。最小年龄仅11个月,多人未满2岁,大多3至5岁。
目前,江西省儿童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同时,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也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组进驻医院对事件进行调查。
贴“三伏贴”引发孩子不良反应
自7月12日起,陆续有网友称,自己家的孩子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三伏贴”后出现不良反应。
患儿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 她是12日带孩子到江西省儿童医院接受“三伏贴”治疗的。她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像她一样带孩子贴“三伏贴”的家长非常多。张女士说,因为这是第二年带孩子贴“三伏贴”,之前贴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出现过敏等症状,所以,这次在孩子贴了半小时后,告诉她贴贴的地方痒时,她也没有在意。“我以为就是普通的瘙痒, 还告诉孩子坚持一下,贴完帮他抓痒。”没想到的是,过了十几分钟,张女士的孩子告诉她,原本瘙痒的地方已经有些疼痛。“我当时掀开‘三伏贴’ 一看, 贴贴的地方已经红了一片。”此时张女士才意识到可能是“三伏贴”出现了问题, 立即撕下了贴在孩子身上其他部位的“三伏贴”,但其他部位的皮肤也出现像拔罐一样的紫红色痕迹。
因出现不良反应, 张女士立即与医院取得联系,“院方跟我说, 也有其他孩子和我家孩子一样出现了不良反应, 让我去医院拿擦的药膏。”
医院曾提示有不良反应
据此前江西省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所发布信息介绍,江西省儿童医院“冬病夏治” 三伏贴活动于7月12日正式展开。“三伏贴”适应症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 气虚体质等疾病。6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为2至4小时。
记者留意到该院微信公众号对“三伏贴”的介绍文章中还提及了贴“三伏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在医院首次贴敷‘三伏贴’ 应密切观察孩子局部皮肤反应情况,出现轻度痒感,属正常反应。贴敷部位皮肤有破溃、感染、皮疹等情况,不能贴敷;若有发热、咽痛等症状,应暂停贴敷。若皮肤出现剧烈疼痛、红肿等现象,应揭掉药贴”。
卫健部门叫停“三伏贴”项目
17日,记者从江西省儿童医院获悉,对于7月12日上午,有家长陆续反映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接受“三伏贴”治疗的部分儿童出现瘙痒、 灼痛感、 水泡等不良反应, 江西省儿童医院第一时间增派医护力量做好出现不良反应儿童的治疗和监测工作, 同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处置。经查,7月12日至13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进行“三伏贴”治疗的儿童共计881人,其中7月12日接受治疗儿童中92人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均已接受了后续治疗。但截至18日止,被灼伤儿童总人数已增至119人。
目前, 江西省儿童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下一步,医院将全力做好“三伏贴”治疗儿童的后续随访和诊治,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专家论证和原因分析工作。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则向记者表示,事发后7月16日,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专家组进驻医院。目前,医院一直都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测, 专家们也在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
专家分析
不良反应与药物配比有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振伟告诉记者,“三伏贴” 的常见成分包括延胡索、白芥子、细辛和生姜汁等,在此基础上,每家医院可根据过往经验再进行药物加减。王振伟说,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大面积的皮损:“很触目惊心”。他提出了两个推测:首先,医生是否关注儿童本身体质是否适合, 如果体质容易过敏或属于阴虚体质,“三伏贴” 是不适合使用的;其次,他认为需探讨敷贴药物浓度配比是否得当,比如加入的生姜汁等成分浓度是否过高。
山西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薛晓明也认为不良反应与药物配比有关。
“如果是大量儿童出现这种情况, 可能是药物配置比例出现问题。 配的姜汁太浓,可能会容易起泡。”深圳市中医院针灸二病区主任、深圳市灸法专委会主任委员缑燕华说。
2013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曾要求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对“三伏贴”应用的监督管理, 对存在操作人员不符合要求、 应用不规范及夸大宣传效果等不规范行为的医疗机构予以处理。
(综合央视、《北京青年报》等)
新闻推荐
7月18日,滴滴在北京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介绍顺风车下线整改期间的最新进展,上线预期等情况。2018年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