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关中“口婆”

来源:西安日报 2019-08-07 05:23   https://www.yybnet.net/

□李俊辉

生长在关中农村的70后和80后,启蒙教育大多是从“口婆”开始。这是一种古老的、口口相传的关中民谣,语言奔放、夸张而又形象,内容涵盖了生活的诸多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又接地气。

小时候,我被村里叔伯婶子称为“口婆嘴”,这个绰号缘于我记性好,背的“口婆”多。上学之前,家里光景不好,常在温饱线上挣扎。外公外婆带着舅舅到附近的刘家山开荒种粮,相比之下,日子比我家略好一点。我的童年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夏天的晚上,外婆带着我在院子里乘凉,她一边摇着蒲扇帮我赶蚊子,一边给我教口婆,记忆最深的一段叫《马蹄杠》。

马蹄杠,红杠杠,我和我婆爱抬杠,我婆把我打一把,我把我婆卖了去。我爷回来要老婆,一斗荞麦换两个……

马蹄杠是椿树上长叶子的小枝条,叶子整齐地分布在枝条两边,长在主干的枝条根部形状像马蹄子,所以我们把这种小枝条叫“马蹄杠”。到了秋天,风一吹,椿树叶子哗啦啦落了下来;风稍大一点,马蹄杠也被吹了下来。外婆将树叶子和马蹄杠扫成堆,用背篓背回家,冬天用它来烧炕。

“婆,荞麦是啥?”“也是一种麦子。”“能吃不?”“能吃呀!磨成面能做成荞面饸公式、荞面煎饼。”“婆,我要吃!”“等你爷回来给咱买荞面。”“荞面是不是很贵?”“罢咧。”“那为啥说,一斗荞麦换两个老婆?”

儿时我的问题把外婆逗笑了。笑过之后,外婆告诉我,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庄稼绝收,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许多穷人家揭不开锅,就把女儿送给大户人家当童养媳或者丫鬟,换得一斗荞麦救命。

“为啥不用男娃换?”“男娃要留下传宗接代。”听了外婆的解释,我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不再言传。“一斗荞麦换两个老婆”的故事让我童年的心灵倍感沉重。

有一次,母亲接我回家小住几天后,又将我送往舅舅家。半道上,母亲给我教口婆:皮马蜂,钻地缝,我是我舅亲外甥。

走在路上拾根针,是我舅的心。

肚子呢?在我舅家堡子呢!

肠子呢?在我妗妗房子呢!

……

正背得高兴,突然,迎头碰见一只肥大的黄鼠。我和母亲下坡,黄鼠上坡。它肚子特别大,大口喘着气,像是很累的样子。

“妈!妈!快给我逮住!”

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按住了黄鼠的头。那只肥黄鼠竟然没有丝毫反抗。母亲从背包里掏出一段纳鞋底用的绳绳,绑住黄鼠一条后腿,让我牵着黄鼠走。我高兴坏了,牵着黄鼠来到舅舅家门口。母亲拦住我说:“别把黄鼠带到舅舅家,拴在门口的树上,进去喊你舅,就说给他带礼当了。”

把黄鼠送给舅舅当礼当,这主意不错!我立即蹦蹦跳跳去喊舅舅。等舅舅跟我来大门外时,树上只剩下一段绳绳,黄鼠咬断绳绳,逃之夭夭。

我“哇”的一声哭了!舅舅弄清缘由,哄我说别哭了,给你买糖吃。这招果然管用,我破涕为笑,跟着舅舅去大白杨树底下的代销点买洋糖。

路上,我又活蹦乱跳,给舅舅背口婆:皮马蜂,钻地缝,我是我舅亲外甥......多年后和母亲说起这段往事,母亲说,那分明是一只怀孕的黄鼠,累得跑不动了,要不然怎么能逮住?是我故意让你把它拴在门口,就是为了让黄鼠自己逃走……幸运的黄鼠妈妈遇到智慧的母亲才免遭一劫。虽然当时我很委屈,多年后想起这段往事,内心充满了温暖。

母亲还给我教过两段口婆,一段讲述的是一个待嫁姑娘给未婚夫出难题,要彩礼。名字忘记了,内容记忆犹新。

你给我不给的确良,我把你妈不叫娘;

你给我不给凡立丁,你妈说话我不听;

你给我不给灯草绒,打死不进你家门。

母亲说,“的确良”、“凡立丁”和“灯草绒”是七八十年代比较时尚的布料,买布要凭布证,每人每年一丈七的指标。这位姑娘厉害,估计把小伙子逼得到处借布证。

另一有段名叫《秋鸡娃秋》:

秋鸡娃秋,秋鸡娃秋,把秋鸡娃嫁到庄背后。

一早来起凉得很,一晌来起忙得很,

一黄(黄昏)来起害怕狼得很。

母亲告诉我,这是批评一个名叫秋鸡娃的懒女子,嫁到庄背后,牙长一点路,却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回娘家看她妈,一点都不孝顺。

父亲不识字,但不影响他记口婆,有一段《姑姑等》,就是父亲教我的,讲述了一个关中女汉子的形象,和懒散的秋鸡娃形成明显的反差:

姑姑等,心喜欢,等不到晌午就打扮。

梳油头,别凤冠,栩栩耳坠吊两边。

红缎袄,挽袖腕,黄丝裙,扫脚面,

红缎鞋,一点点,脚尖绣个圆弹弹。

叫兄弟,拿毡包。

先问老娘立多少?老娘一句没言传。

磨磨叽叽四十天,耍了个胆大五十天。

女婿娃回来就要打!鞭杆鞭杆你别扬。

活着不值几银洋,死了倒值大价钱。

孝帽抹了一笸篮,柳棍扔了一河滩。

还得二十四个单眼和尚把经念!

这个叫“姑姑等”的小媳妇真是厉害,在婆婆没有表态的情况下,在娘家待了四五十天。回家后女婿娃要打姑姑等,结果被她几句话说得不敢下手。真是活脱脱的一个关中女汉子。

在关中农村,夜晚乡村电影放映前的那段时间,是小伙伴们比赛口婆的重要场合。时隔多年,比赛口婆抑扬顿挫的声音依然回荡在耳旁,你听这边的小伙伴集体喊道:“扯箩箩,打面面,你舅来了吃啥饭?

炸油糕,下挂面,你舅一碗我一碗,

把你舅憋死我不管......

那边不甘示弱,也来一段。

咱俩个好,咱俩个好,咱俩个上县买手表。

你掏钱,我戴表,你没有媳妇我给你找。

一找一个阿庆嫂,阿庆嫂,爱唱戏,一唱一段红灯记。”

调皮的口婆内容使得银幕下的男女老少笑成一团。

如今的孩子们启蒙教育形式多样,再也用不着老辈人教口婆、哄孩子了。这种充满地方特色口口相传的文化形式,离我们越来越远,成为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新闻推荐

准妈妈意外脑死亡家人捐献器官救人

2019年7月23日,距离预产期仅剩10天的曹文卓被确诊为脑死亡,结束了自己年仅38岁的生命。同一天,她捐赠的两个器官被移植到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关中“口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