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刚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小说一 开篇,便是应物兄的自言自语:“想好了吗?来还是不来?”
这种自问自答,有意无意地揭示出很多人身上所带有的两种声音:一种是经过各种权衡、深思熟虑而正式发出声来的;一种没发出声,而是咽了下去,或者就只是氤氲酝酿在心中,最终只记在了日记中或只说与最亲近的人听了。发生这种感性与理性、本我与超我相背离的现象,原因很多,有时是准备不足,有时是不便说出,而很多时候又是说了假话,言不由衷。
“接话不要太快!”导师兼岳父乔木教授曾对年轻的他谆谆教导,“除了上课,要少说话。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日发千言,不损自伤。”但是少说话又憋得慌,作为一种妥协,应物兄于是就开发了“把话说出来,但又不放出嘴巴”的本事。在别人看来,他是慎言多思的,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时时滔滔不绝,为此常常口干舌燥。
无独有偶,关于为什么不当那套有点棘手的书的主编,电视台的陈台长也玩了一把两种声音的技巧。她拒绝的理由光明正大,而真实的理由却只能从朗月口中揣摩而出。
栾庭玉在与应物兄同屋共眠时,很想知道敬修己的学问怎么样——
“你想听真的,还是假的?”应物兄犹豫了一下,说。
“……我一天到晚听的都是假话,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在你这儿要还听不到真话,我活得也太倒霉了。”
——看吧,到处都会发现这两种声音的存在,真的与假的、内在的与外在的。诚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们身上都住着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所发出的声音,外人是听不到的。
放眼望去,《应物兄》是一本长知识的大书,一本带有不少注释的小说,一本十分过瘾的读物。北岛、于丹、易中天、李泽厚、李政道、启功;和谐社会、中美博弈……这些人名与概念在书中的出现,使之充溢着时代气息。同时,在时代与历史熔炉的锻造下,书中保留与提炼了不少人文类、知识性精彩常识与结论,比如认为当代中国媒体具有一种“夸张主义倾向”;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一些年代上的错误;古代中国以左为尊;儒家自古对同性恋是宽容的;《红楼梦》写不完是曹雪芹不知道贾宝玉长大后做什么;“狗”与“犬”大不同,“美女”与“美人”大不同;于丹讲《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李白的诗歌厉害,房中术也挺厉害;“食色性也”不是孟子的话,而是告子的;富家子弟做出的学问多与老百姓没有太多关系;“有价值的书,印数不会超过五百册”;“你只有成为别人的注释,才会不朽”;“求知是那个时代的风尚”;“传统的变化、断裂,如同诗歌的换韵”……
它也堪称一本当代人文知识大全(至少是补缺),是当今知识界的博物志。语言学、诗学、文学、哲学、儒学、佛学……无不涉及其中。不只如此,诸如蝈蝈的发声频率、秃顶生发窍门、马桶去异味方法、粤语的独特发音、狗的发情规律、中式马尾辫与韩式马尾辫的不同、福特汽车的历史、二胡用蟒皮的学问、楷树与模树的典故……真的是趣味横生,读来定会受益良多。
小说离不开人物塑造。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大多为学界人物,且基本以正面形象为主。虽然这些人物都有微疵,却大都不掩其光芒。塑造得更为立体化与鲜活的,我认为却是一些边边角角的人物,当然,在这本书中也许可称为边角,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其实也是具有相当话语权的大人物,如电视台的女主持朗月,她娴熟地操控话题,循循善诱对方进入自己的话题;她果断掐断不怀好意的听众来电,却轻车熟路地谎说是对方信号不好;她性格开放,主动投怀送抱……以“并且来说”为口头禅的栾庭玉副省长这个人物也塑造得不错,他的庄谐、雅俗、公私、真假……通过在酒桌上、卧室中、家里家外的几个场景,刻画得较为完整与全面。第三个塑造得好的人物是郏象愚,他失恋、尾骨受伤、偷渡香港、被劳改、“挂小妞”、与富婆结婚、同性恋、跪拜程大师……这个人物生活波折、有故事,性格缺陷明显,反而比正派人物更好写。正面人物往往一帆风顺,生活中波折不多,性格单纯,思想统一,也就没有多少可以供小说家关注与挖掘的宝藏。
小说中出色的人物形象还有能干的豆花;被清华大学开除的那偷儿(跟女友接吻也能顺走人家的金牙);身有七肾、以驴子为宠物的大慈善家黄兴等等。
当然,书中也有些生僻的知识,使作者不免会落入掉书袋的口实。比如李商隐的《天涯》、晚唐的许浑、清代史学家崔述、柳宗元的《敌戒》,相关的典故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知识性大于通俗性,有时就可能会拖累了阅读的速度与作品的传播广度。
这部作品的芜杂也肯定会被一些人诟病。记述、复述过多,而缺乏更多的提炼、精细化、典型化。比如陈济世先生在北大的演讲,几乎是完整的全程记录,这时就像一篇新闻报道,而不太像小说了,虽然同样精彩。
如前所述,应物兄身上带有两种声音,我想,在李洱丰富庞杂的文化叙述当中,大约还隐藏着另一种声音吧,只是能否听出来,就要看读者自己的修为了。
新闻推荐
靳红铃我的故乡在偏僻的山区,小村夹在两山之间,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流向大龙河,大龙河在村头小学校背后,一直蜿蜒到遥远的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