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声波刺激海马体,可以提高记忆力;delta声波30秒可以快速入眠;特定频率的声波能提高免疫力……打开某短视频软件,许多这样的短视频扑面而来,视频博主们说得煞有介事,让人不得不信。记者亲自体验了一下,听完视频中播放的声音,并无特别的感觉。在评论区,有的网友表示,听听特定的声音就能健脑,这些声波不可能这么神奇;也有人表示,这些说法是有依据的;还有很多人在怀孕时把播放音乐作为胎教的重要内容。
那么,大脑与外界的声波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过了一定年龄,是否有些声波我们就听不到了?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元魁博士。
误区 胎教音乐能开发孩子创新能力
真相 大脑没有创新中枢,不如听爸爸声音有效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准妈妈、准爸爸喜欢用音乐进行胎教,对此,杨元魁告诉记者,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孩子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如果采用音乐来进行胎教,由于音乐有大量中高频声波,在穿透羊水到达子宫内部时,孩子其实听到的是噪音,因此用音乐对孩子进行胎教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而爸爸的声音比较低沉,穿透羊水以后对孩子来说更加容易辨识,所以爸爸多跟孩子说说话是有效的胎教方法。
杨元魁认为,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决策能力的不同,因为人脑的决策网络是不一样的,比较好的决策和创新的能力是很多能力的综合,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科学家曾从脑科学的角度把人的智能发展分成许多种,但这些能力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界限,只是有一些能力发展得更早,有一些发展得稍晚;有一些发展得比较快,有一些发展得比较慢。最重要的能力是在个性化的、不同背景下的、针对不同目标的决策和创新能力。
现在,许多学校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有没有什么特定的方法可以刺激大脑,让孩子的创新能力更强呢?实际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至少科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简单且安全合适的方法。
人的大脑中并没有所谓的“创新中枢”,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全脑网络的协同工作能力。善于创新的人,其全脑网络更加优化,连接更为广泛,脑的整体工作效率比别人更加高效,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消耗的能量更小。
人脑可以分为6个功能网络,跟创新相关的主要是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和凸显网络。默认网络负责创新思维的产生,执行控制网络负责创新思维的评估。研究表明,创新的认知过程需要默认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的共同协作,而凸显网络在这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误区 声音提高免疫力,无损音乐一定好听
真相 高频声波有害,长期听或损伤孩子听力
杨元魁表示,用声音提高免疫力是典型的伪科学,某些声音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还有害。
比如有人听了刮搪瓷碗的声音就很抓狂、烦躁,是因为这些声音的上频率太高,对大脑是有害的。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波长的声音只有青春期的孩子能听见,早于或晚于这个时期的人都听不到。
“人的听力范围是20赫兹到2万赫兹,但是过了青春期,大多数人就听不到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了。”杨元魁解释说,由于自然界中很少有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基于“用进废退”的原则,人脑自然而然地就放弃了这部分功能。
网上有许多音乐产品下载或销售,有的号称是无损音乐,而无损音乐其实是保留了1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根本听不出来,除非是经过专门音乐训练或天生是“金耳朵”的人。
杨元魁告诉记者,有一些特殊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能达到16000赫兹以上,所以部分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经过训练后可保留这种能力。此外,曾有一些16000赫兹以上的手机铃声在中学生群体中特别流行,因为只有他们能听到,而老师和家长听不到。
不过,杨元魁并不建议长期听这样的高频声音,“因为声波对大脑有反向调节作用,频率越高能量越集中,长期听这样的声音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此外,科学家研究还发现,目前市面上许多的高频声音接收装置为了提升信号接发性能、改善声音品质,不断提高电磁频率,造成能量偏大,长期佩戴这样的装置对人体或有伤害。
杨元魁解释说:“电磁波有一定的趋肤深度,同一频率的电磁波对不同材料的穿透深度也不一样。如果贴身使用某些音频设备,由于低频的电磁波进不了皮肤下面比较深的地方,只能在皮肤表面或浅层聚集,容易形成热效应;而高频的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化学效应产生的。”
(《科技日报》)
新闻推荐
人生的旅途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对于孩子,我们是该一路随行扶助,还是及时放手?什么时候是让孩子踏上独自旅程的最佳时机?答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