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人脸识别“阅后即焚”路漫漫

来源:消费质量报 2020-11-13 00:34   https://www.yybnet.net/

生物识别信息过度收集、使用的乱象亟待解决。在立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现状、手段以及未来趋势如何?用户在什么层面可以说“不”?公共安全采集的界限在哪里?生物识别信息能“阅后即焚”吗?

常被要求刷脸令人焦虑

最近,记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集中办了几件事。在办事过程中记者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人脸识别应用已经普遍到令人惊讶的地步了。

先是补手机卡。记者记得商场里有运营商的营业厅,就先去了商场。进门的时候被要求查验健康码,然后通过架设好的人脸识别机器测试温度。进去后发现商场里没有营业厅,但看见商场旁边有银行,便想去打印个账单,结果又被刷脸一次。

后来找到的营业厅是一个小小的门脸,进门不用健康码也不用刷脸,但补卡信息填完后,营业员拿出一个手持刷脸扫描仪说:“正对着,慢慢眨眼,向左转头、向右转头,低头、抬头,好了。”她解释说,这是运营商要求的实名制办理流程,不刷脸就不能补卡。

补完卡往回走,以前穿过一个小区是近路,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小区已经封闭了。此时记者看见一个家长接放学的孩子,孩子一溜小跑冲到门口,对着门上的人脸识别门禁扫了一下,门开了,孩子很兴奋地喊妈妈一起进去。

绕行的路上有一个学校,两个学生模样的人在试门禁卡,打不开。路边的快递小哥喊:“别试了,昨天就关了,要刷脸才行。”

……不仅如此,手机上的APP也会不时跳出“开通人脸识别功能”的提示。“人脸识别技术显然正在被加速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由不得你了。”一位人士对记者说,“我们小区马上要安装人脸识别门禁了,不刷就回不了家。机场、商场、小区、银行到处都要求人脸识别,如果拒绝,就进不去,但这些很难说都是出于公共安全的需要。我个人觉得目前的主要安全隐忧不是刷脸本身,而是采集范围过度、强制采集以及储存、使用、销毁等层面不能充分告知,导致大家对这个事情很焦虑。”

期待更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如何界定收集行为是否出于公共安全的需要?个人可以说“不”吗?个人对生物信息的收集、存储、共享、转让是否有知情权?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认为,生物识别信息固有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此类信息的滥用更容易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事实上,生物识别信息被各类主体违法收集、恶意使用以及非法买卖等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与之伴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甚至人身伤害等恶性案件,都让公众广泛期待更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据吴沈括介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提出了更高水平保护要求的解决方案。

今年10月1日起,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5273-2020)》(下称新版《规范》)正式生效。业内人士认为,与2017年的旧版相比,新版《规范》最显著的变化是对使用生物识别信息的各个环节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在使用知情权方面,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存储、共享、转让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新版《规范》规定不能通过功能捆绑强迫用户接受个人信息收集,而应该逐一告知用户扩展业务功能,逐项获得用户明示同意后再开启;用户拒绝开启扩展业务功能收集个人信息,企业不得拒绝提供基本业务功能或者降低服务质量,并且不得在48小时内再次征得用户同意;用户有权关闭或退出业务功能,相应的途径或方式应与选择使用该项业务功能的途径或方式一样方便。

“阅后即焚”暂难实现

“数据即力量已经成为各方奉为圭臬的业务信条。”吴沈括认为,在个人信息已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社会创新原动力的当下,海量个人信息的处理挖掘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创新升级,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爆炸式发展,将深度重塑现时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

新版《规范》规定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与个人身份信息应分开存储,原则上不应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指样本和图像),企业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存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摘要信息;在采集终端中直接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实现身份识别、认证等功能;在使用面部识别特征、指纹等实现识别身份、认证等功能后,删除可提取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原始图像。

也就是说,按新版《规范》的建议,企业如果需要存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仅存储摘要信息,删除原始图像。从技术上说,这样就不能还原人脸,因此个人面部信息就能得到有效保护。但该规定是非强制性规定,技术上的特征导致企业很可能并不会删除原始图像。

吴沈括认为,对于目前的问题,应该鼓励研发升级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应用技术,丰富专门技术支撑,例如生物识别信息的特别标示机制以便于溯源留痕。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还可以通过提升第三方(例如消费者保护组织)社会监督介入水平,促进社会多方参与治理生态的形成,以及建设针对特殊高风险场景(如暗网平台交易、境外平台监控以及勒索软件攻击等)的风险预警与安全响应特别机制,有效应对生物识别信息泄露等严重安全问题。据中国消费者报

新闻推荐

“剁手”忍不住 怎样“剁”得好?“双11”避坑指南

每年的“双11”电商购物节,各大平台总是打着诱人的“特惠促销”“百万补贴”“满减优惠”“限时秒杀”等口号,大幅度的优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人脸识别“阅后即焚”路漫漫)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