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邢慧
黄灿灿的手工煎饼,白花花的蚕茧,翠绿欲滴的茶叶,黑油油的木耳,红彤彤的日本甜柿,在西湖镇,五种鲜明的颜色交织出一幅美丽的农产品展览图,为广大农民撑起增收致富一片天。
“黄灿灿”的手工煎饼
依花仙子旅游景点而建的北娄村煎饼坊,因纯手工制作、选料天然,不少城里人都慕名而来,还走进了新玛特、贵和,深受游客、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煎饼坊在原来小麦、玉米、高粱等的基础上,加入时令水果、蔬菜,开发出红枣、草莓、胡萝卜等新品种,让人们不仅吃得健康,而且时尚。如今,煎饼大嫂们烙出的煎饼都供不应求,往往是刚从鏊子上揭下来就被前来购买的客人抢走。
“白花花”的蚕茧放光彩
桑蚕产业是西湖镇的传统产业,3000多亩的连片桑园在全区首屈一指,为确保桑蚕产业的规模和质量,近年来,该镇以西湖缫丝厂为龙头,以蚕茧站为平台,构建起了本镇生产、本镇销售、本镇加工、面向全国销售的管理模式,有效发挥缫丝厂的企业优势,引导缫丝厂与蚕农签订承诺书,保证收购,免除蚕农的后顾之忧。目前,环库桑园示范基地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西湖绿茶绿意浓
依托全区产业结构大调整之机,该镇大力推广高效农业—茶叶,并推出技术服务、培训指导等举措确保茶叶种的上、长得好、销路旺。除加大茶叶种植服务力度外,该镇还建立了“农户—茶厂—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黑山流域千亩茶园示范基地内,明晨、春浓两座茶厂现场收购茶叶、现场加工的方式受到茶农的一致欢迎。由于西湖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所产绿茶已经远销到东北等地。
“黑”木耳走上大舞台
2009年,800万棒21个村的发展规模,让黑木耳第一镇的名号越来越响亮,怎样在扩规模的同时提升产品技术上的含量?该镇瞄准了黑木耳深加工这条路,不仅聘请专家研究袋装鲜木耳、开袋即食黑木耳等相关产品,还成功申请了“十八垛”黑木耳的绿色商标,让黑木耳走进了城里的大超市,实现质的蜕变。如今,春季木耳又即将上市,预计今年木耳总产量将达到30万斤,可实现农民增收1200多万元。
生态旅游“红红火火”
该镇根据环库退耕还林工程,规划建设了1400余亩红彤彤的日本甜柿、山楂、扁桃等干鲜杂果,成熟之际,一眼望去,满山都是红色。该镇今年还专门拿出资金,对果树苗进行培护,新建、整修了区域内生产道路,大力发展以“红”色调为主题的生态采摘游。依托于此,该镇进一步拓展旅游内容,届时,看水库、采瓜果、赏花仙子、拜状元坊,一条龙模式让游客尽享乡村生态美景。
一条龙产业链、深加工挖掘附属价值、促转型升级,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西湖在不断的培新育强中,农业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滕聿刚看张家港产业集群发展,冶金工业无疑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家港市经信委丁主任介绍,在张家港五大行业中,冶金工业2010年实现产值1880亿元,占据张家港规模以上工业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