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让人最先想起的就是“羊群效应”。
“谣盐”期间,市民争相排队购买食盐。
动物的从众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出于进化上的需要。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为什么也会有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从众现象往往令人啼笑皆非,这是否意味着,为了避免出丑,我们应该彻底抛弃这种心理?
■人为什么要“随大流”为了应付压力?
大街上有人吵架,别人去围观,自己也会伸长脖子往里看……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受他人的影响。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博士林万贵说,人的这种行为趋同,就是从众行为。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人从众的呢?林万贵通过一个案例,来解释其中的根源。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实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 — 比较线段的长度。不过,参与实验的6名大学生中,有5个是“托”,他们与阿希串通好了,故意异口同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另外一名大学生就迷惑了,不知道是该相信自己的眼力,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心里又认为不正确的答案。这个实验找不同的人重复做了很多次,得出的结论是,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林万贵介绍,这个心理学测试说明,人会屈从于很多人的压力,而选择一个错误的答案。在灾难面前,人特别想了解在给定情景下正确的反应方式,这时偏离集体产生的压力会更大,所以一般人从众表现会更突出。于是,就有了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 、甲流来袭抢购大蒜 、日本地震之后上演的抢盐风波等事件,这都是人们应对恐惧心理采取的行为。
为了免遭抛弃?
林万贵说,从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害怕自己脱离了多数人对自己不利。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如果你偏离群体过多,你卓尔不群,就会面临群体强人的压力乃至严厉制裁。对于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人,其他人的反应是喜欢 、接受和优待。对于个别离群之马,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会显示出厌恶 、拒绝,有时甚至要整治一下。
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地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陈昌凯认为,从众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 、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相比较而言,陈昌凯认为从众的积极性一面更大。他说,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比较一致的行为方式,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及社会文化的延续。比如遵纪守法 、尊老爱幼,等等。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进行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陈昌凯说,从众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 、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任何一个处于社会环境的人,都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情景,而由于知识有限 、阅历不足,我们不可能具备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
这个时候,理性地选择从众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的最有效方式。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
比如,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一些地方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
■什么人喜欢从众女人更爱随大流?
在抢盐风波中,还存在这样一个 现象:有人买了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盐,也有人一袋没买。仔细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很容易从众,也有人不太轻易从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会更容易从众?有人会下意识地从性别上来区分,认为女人比较感性,更容易从众。比如,在商场打折促销时,女人会冲动消费,买回一堆衣物,有些甚至是自己并不需要的。陈昌凯表示,其实男人也容易冲动消费,只是在购买的商品类别上,与女人有区别,男人一般青睐高技术 、新发明的产品,而女人在服装鞋帽上很难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陈昌凯介绍,很多心理专家还做过相关试验,早期试验很多都证明女人比男人更容易从众。不过,进一步的研究指出,过去的试验得出女人更容易从众的结论,是因为试验材料大多数是男人熟悉的,比如政治 、球赛等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结论。而换成了有利于女性的试验材料,如烹饪 、服装等,男人和女人都会表现出较高的从众倾向,比例差别很小。
知识面窄的人更爱随大流?
陈昌凯认为,一个人是否容易从众与他本人的知识面关系很大。一个人,知识越全面,经验越丰富,就越不容易从众。比如,让一名设计师与一群教师讨论教育问题,他往往不会反对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对此问题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讨论家装问题,他往往会反对教师们的一致意见,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资本都让他充满自信,他会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陈昌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则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从众。性格软弱 、暗示性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爱随大流?
其实,从众行为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放眼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空前的核泄漏危机,加上有关核辐射物质正飘向太平洋的报道层出不穷,美国西海岸的居民们同样坐立不安。于是防毒面具 、碘化钾药片等辐射保护产品瞬间脱销,人们的疯狂行为更像是在为一场核战争做准备。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从众程度存在差异。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曾经对法国和挪威的大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他发现挪威人比法国人更趋于从众。
他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法国文化鼓励独立和个性,而挪威文化则鼓励忠诚于集体,重视社会责任。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说明文化差异对从众现象确实存在影响。 “东方人喜欢中庸,讲究以和为贵,而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陈昌凯认为,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到行为上的差别是,东方人更容易从众。
■职场实战领导为什么喜欢捣乱的“鲶鱼”
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也是很有意义的。职场中,很多领导都是利用下属和同事的从众心理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林万贵博士提及,比如公司开讨论会说某个项目,当前面一些有威望的人说完观点之后,后面的人即使意见不同也很难再坚持己见,会选择从众,一些会议上的表决,也会出现看到别人举手再举手,少数跟随多数的现象。
著名的“鲶鱼效应”其实也跟领导者运用从众心理有关。鲶鱼效应”说的是渔民为了保证沙丁鱼不因窒息而死亡,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放到职场而言,就是领导者把那些富有朝气 、思维敏捷的“鲶鱼”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沙丁鱼”们为什么会改头换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当你看到周围的“沙丁鱼”都奋发起来,你也不能停步不前。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中国首善”陈光标回应捐款未到位质疑 “一分不少,一步到位”
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