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1925)
英文名JohnNewellJordan,英国外交家,生于爱尔兰。1876年来华,先在北京领事馆任见习翻译员,曾于各口岸学习领事业务。1888年升为北京公使馆馆员,1891年成为中文书记官。1896年出任汉城总领事,1898年升为驻华代理公使,1906年成为驻华特命全权公使。1925年去世。
■ 朱尔典辛亥年间致电外相格雷
11月17日:
在中国人民与满清王朝之间,没有任何人能够比袁世凯更适于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因为他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而他和他的家族有好几代人为清朝效劳。
12月4日:
预料唐绍仪将于五天内到达汉口;我们诚挚地表示希望双方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将认识到调解他们的分歧及获得一项和解的重要性。
■ 朱尔典评价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一个星期,朱尔典在致友人的信中如此写道:我对此人颇怀好感,他虽不幸逝世,但音容仍在……他早年在朝鲜就结识了不少英国友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是英国的一位忠诚朋友……从早年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和英国人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并懂得如何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任命英国顾问,聘请英国教师教授其子弟,遣送3个儿子赴英留学,向英国捐赠作战基金,赞赏大英帝国的观点,凡此种种,足以证明。
1911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爵士59岁。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生命中倒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以至于身上都有了许多中国的痕迹。比如他的名字“朱尔典”:朱颜鹤发的朱,卓尔不群的尔,雍容典雅的典,虽是音译,却十足的中国味道,可谓既达且雅。顺便说,他的大号Jordan,今天通常译作“乔丹”,虽也上口,神韵却差了些。24岁那年,朱尔典来到中国,在北京的英国领事馆任见习翻译员。那一年是清光绪二年,洋务运动正红火,外国资本也借着大清朝“师夷长技”的东风,加快进入中国,其中英商在中国的经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朱尔典也很快从北京被下派往这一带,此后十余年间先后在数个贸易口岸任职,操着带有浓重爱尔兰乡音的汉语,奔走于南中国。这位久历东方的中国通曾说过,中国就是他外交生涯的全部。这一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朱尔典同时接到清政府的求援与武汉革命军黎元洪的示好通告。由于英国政府的立场仍倾向于清政府,朱尔典指示英驻华舰队司令温思乐对清军“提供所能提供的一切帮助”,同时指示驻武汉领事葛福不与黎元洪接触。英国政府此时支持清政府的立场,乃出于英国的在华利益的考虑。
“稳定压倒一切”
具体说来,英国所谓在华利益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1.英国在中国市场上的贸易份额,当时中国的进口产品中,七成以上来自英国(含香港),在华的外企,60%以上是英国或英国参股的,而且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实施关税保护,欧洲列强起而效仿以来,英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挑战,因此东方市场对帝国更显重要;2.英国金融界的在华投资,1894年—1911年,汇丰等英国银行在华放贷额达白银2.06亿两,英国“炒房团”在华房地产投资达5100.5万美元;3.政府外债,截至1911年,英国握有清政府2.2亿的“欠条”,是中国头号债主。
同时,二十世纪初的日不落帝国,虽不能说日薄西山,但较之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盛,已是今非昔比。美国的崛起,从经济方面超过了英国,而外交方面也不乐观,德国愈发咄咄逼人,在巴尔干、北非、巴勒斯坦,不断制造麻烦。英国国内,议会正为了向富人阶级增税的《预算法案》吵得不可开交。对于中国的局势,英国实在没有精力顾及。这样的利益关系和现实情势,决定了英国对华政策的基调:稳定压倒一切。
促成和谈
然而局势很快背离了英国政府的预期,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已有十一个省市宣布独立,起义渐成燎原。朱尔典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10月30日给英国外相格雷爵士的电报中称,“运动的广泛性以及它到处获得胜利,使得以武力恢复国家原来面目的一切企图难以实现”。
此时,病急乱投医的清廷,不得已重新起用了2年前被开缺回籍“养病”的袁世凯,试图凭借他在军中的影响力,挽回局面。袁世凯的复起,也是朱尔典乐于见到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人就是接替清政府扮演英国在华利益代言人的绝佳人选。
袁世凯与朱尔典是故交,他们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在朝鲜任职期间。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因位高权重而备受猜忌的袁世凯被贬谪出京,袁一度心灰意冷,据说朱尔典还曾劝他振作,养身待时。
1911年,袁世凯临危受命,朱尔典也为他大力呼吁,声称唯有袁才能稳定中国秩序。而蛰伏了两年多的袁世凯,也看出此时的局势正是他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好时机。授命以来,袁世凯及其长子袁克定几乎每天都与朱尔典联系,寻求英国的支持。最终,清廷授袁以总理大臣之职,取代奕劻,其中,实有朱尔典奔走造势之功。
11月,袁世凯进驻湖北孝感,而此时的朱尔典,已经认清即便是袁世凯也已不可能扑灭革命,现实的考虑是通过袁与革命党达成和议,从而实现维稳目的。 11月25日,他致电袁世凯,强调“战事的继续将使汉口的英国人士遭受危险”。而老袁也并没打算出死力替清廷“挽狂澜于既倒”,他心领神会,答复称“如果能有令双方都满意的条件,他将乐于停战。”
11月27日,冯国璋所部攻陷汉阳。黎元洪通过葛福向袁世凯表达停战意愿,最终,在英国总领事签字担保后,袁世凯同意停战,计划是在武昌召集南北各省代表,会商和平条款。朱尔典十分赞成,他命葛福全力斡旋,同时牵头日美法德俄,六国共同向清政府和革命军双方施压,促成和谈。
倒向共和
12月15日,在英国干预下,南北代表于上海开启谈判。革命党方面的条件:1.推翻满清王朝;2.优待皇室;3.对满族人一律予以体恤;4.统一中国。
截至此时,朱尔典最期待的结局仍是维持中国的君主政体,或者至少代之以君宪,而非共和,“推翻满清王朝”显然是他不乐于接受的。但革命军寸步不让,伍廷芳表示,“必须按照正确方针建立永久和平,敷衍了事的和平将导致一次更痛苦的革命”。清政府方面的谈判代表唐绍仪表示他也赞成共和思想,并暗示袁世凯亦怀此心。
这种情况下,朱尔典只能一面向袁世凯施加影响维持停战局面,一面重新评估时局与立场。其时,对晚清政局很有影响的英国记者莫理循也赶赴上海,通过与谈判双方的接触,他认为“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共和政府是时下唯一选择”,并将这一意见电告伦敦,英国方面又转发朱尔典。经过深思熟虑,朱尔典认同了莫理循的看法。
至此,朱尔典和英国方面已认同共和。而此时,英国在亚洲的盟友日本,仍抱定君主主张,日本人还有额外一层顾虑,担心中国革命推翻皇朝,会对实行天皇制的日本造成示范效应。12月22日,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约见朱尔典,提议共同逼迫革命军接受君宪。而判明局势的朱尔典婉拒了日方提议,伊集院悻悻而退,终于不再作梗。
民国成立不久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朱尔典和英国方面的愿景得以实现。此后朱尔典在西藏、洪宪帝制、中国参加一战等问题上都发挥过影响,且多损及中国利益,但在1911年中国江山鼎革之际,朱尔典及其代表的英国,算是发挥过积极作用。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杨天石《在华经济利益与辛亥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以及中华书局《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等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1913年(民国二年)
3月20日
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
4月7日
袁世凯秘密下达准备内战的动员令。
4月26日
袁世凯与5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5月25日
宋教仁被刺一案真相公布于民众。袁世凯遭到全国舆论谴责。
5月29日
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联合组成进步党,黎元洪被推举为理事长。
6月9日
袁世凯将江西都督、原同盟会会员李烈钧免职。
6月14日
袁世凯将广东都督、原同盟会会员胡汉民调任西藏宣抚使。
6月22日
共和党发表声明脱离进步党。
6月30日
袁世凯将安徽都督原同盟会会员柏文蔚调任陕甘筹边使。
7月12日
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7月15日
黄兴到南京自任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宣布讨袁。
7月17日
安徽宣告独立。
7月18日
广东、上海宣告独立。
7月20日
福建宣告独立。
7月22日
袁世凯发布“讨伐令”。上海讨袁军围攻制造局。
7月25日
江西湖口失陷,江西讨袁军失败。
7月29日
黄兴从南京出走。
8月18日
南昌失陷,袁军占领江西。
9月1日
南京失陷,江苏讨袁军失败。
9月11日
进步党熊希龄奉袁命组阁。组成“名流内阁”。
9月12日
四川讨袁军总司令熊克武放弃重庆,二次革命失败。
9月18日
袁世凯授意梁士诒等组成公民党。
10月4日
《大总统选举法》公布。
10月5日
中日《满蒙五路换文》成立。
10月6日
袁世凯强迫召开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
10月7日
国会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籍国会议员。
11月5日
袁世凯重新组织行使议会职权的“行政会议”,后改称“政治会议”。
11月11日
白朗率众进攻河南信阳。
12月15日
“政治会议”开会,纂夺了国会的职权。
12月16日
张勋、冯国璋分别被袁世凯调任为长江巡阅使和江苏都督。
新闻推荐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五年级七班 刘政指导老师 柴仕玲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小时候,我常常想:感恩是什么?长大了,我才知道:感恩是一束阳光,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猜疑抱怨;是一座桥梁,可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