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均薇 通讯员 卢立平)有机蔬菜基地里的圣女果每斤售价比大田里的高出3块钱还供不应求,蓝莓一粒能卖到一块钱……从靠天打粮到良种、良法当家,科技在东港区农业生产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截至目前,全区共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36个,蓝莓、黑木耳、两城虾皮等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对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
立足于“科技兴农”,东港区不断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引进、培育新品种中为农业“加餐”,在推广新技术中给农民吃“小灶”。
围绕“农民需什么,送什么;农民缺什么,补什么”,东港区广开渠道“引智入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为农民定制科技大餐。茶叶管理、食用菌栽培、水产养殖、畜禽繁育等专题培训班一年到头在村头、地头上开讲,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去年该区还邀请荷兰农业专家、日本林业专家做客“田间课堂”,让农民触摸最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而新推出的农技服务免费热线“12316”则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为农民答疑解惑,成为“农民身边的专家”。
该区与大学院校、科研单位联姻,牵手产学研,在技术攻关上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共同开展了生态康复型农田绿色控害技术体系组建攻关,合作培育了抗青19、抗青20等11大高抗病性、高产花生品种,仅种植效益可直接提高12%。
让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在田地、滩涂中开花结果。东港区新建了花生育种、果品示范、有机蔬菜推广等10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先后引进、试验、推广农业新技术40多项、新品种60多个,带动发展茶叶、蓝莓、核桃等特色高效农业22.3万亩,年可为农民实现收入10多亿元。西湖镇绿丰蔬菜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与寿光合作引进以色列“红菲亚”西红柿等良种,试种成功当年就催生有机蔬菜生产3000亩,发展蔬菜专业户262家,户均年增收过4万元。
瞄准高标准、高质量,东港区还主动融入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精产细制,严格按标准生产加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在陈疃镇西尚沟蓝莓基地40多个冷棚内,不见一个药瓶、一个化肥袋,11台专业生态杀虫灯严阵以待。陈疃镇农技站长尹德松介绍:“蓝莓没有任何污染,从壮苗到开花结果,全程无害化管理,果实通过了日本JAS有机认证和欧洲GAP认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夏宗伟 通讯员 辛有东)3月19日,晨曦集团斥资37亿元的县域内10大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延迟焦化联合装置项目设备开始订货,醋酸仲丁酯项目、丁辛醇项目正在进行灌区及钢结构安装,汽油加氢项目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