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爆的音乐节奏+独创的马式舞步”,让一首《江南Style》红遍全球几个月依然热度不减。殊不知,骑马舞根本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我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时兴过了,是当时的文艺青年们的最爱。那么,那时候的骑马舞是怎么跳的?又出了哪些跳骑马舞的明星呢?
表演类型:舞剧、京剧
走红时间:上世纪60年代至今
代表动作:风雪之夜群马奔腾,众人到处寻找龙梅和玉荣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还记得《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1964年,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在为生产队放羊时遭遇暴风雪,为不使生产队遭受损失,两人始终追赶羊群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两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她们的英勇事迹被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和舞蹈。
“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舞剧团的经典舞剧《草原儿女》录制成了电影,里面有很多经典的骑马动作,非常好看。特别是姐妹俩走失后,有一段群舞,那是人们在暴风雪的夜里到处寻找龙梅和玉荣。”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同春说。
对《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骑马舞有着深刻印象的还有去年刚退休、在南京电台主持了20多年《梨园内外》栏目的资深戏曲主持人徐兆佩。徐兆佩,1958年考取南京市戏曲学院,后来成为南京市京剧团团员。南京市京剧团决定将龙梅和玉荣的故事改编成京剧,徐兆佩出演她们的爸爸——乌日图。姐妹俩失踪后,乌日图心急如焚,和生产队的同志们在黑夜中冒着风雪,骑着马到处寻找,所以,徐兆佩在剧中就有了非常重要的骑马动作。京剧中的骑马动作,普通人难以模仿,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它的喜爱。京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演出时间不长,但在当时的南京收获了很多好评。
贾作光《牧马舞》
表演类型:独舞
走红时间:1947年至今
代表动作:骑马、牧马、遛马、放马、惊马、扬鞭策马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如此帅气的骑马舞,并不是纯粹的舶来品,中国也有自己独创的骑马舞,同样很受欢迎。苏联的骑马舞,灵感来源于彪悍的哥萨克族骑兵;而中国的骑马舞,灵感则来源于“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几乎男女老少都有骑马的动作,不但有骑马,还有牧马、遛马、放马、策马、惊马等,每一个动作都有着特定的情感表达。这与眼下流行的《江南Style》是不同的,《江南Style》主要还是唱歌,只不过配上了一些流行舞的动作,跟舞蹈意义上的‘骑马\’还是有所不同的。”刘同春说。
刘同春还表示,说起蒙古族的骑马舞,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东方舞神”贾作光。如今我们能看到的蒙族舞蹈的一整套基本动作,基本都是由贾作光在创作中积累的。
贾作光,生于1923年,我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去年1月,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门采访过他:“1947年,24岁的贾作光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怀揣服务工农兵的艺术理想来到了大草原,跟着牧民们劳动生活,把生活中的动作加以提炼,变成舞蹈的符号……由他即兴创作的《牧马舞》,一经演出,立刻就得到了牧民们的喜爱。”
之后,贾作光还根据蒙古族的生活文化,创作了很多有名气的舞蹈节目,流传于海内外,影响深远。其中,《牧马舞》、《鄂尔多斯》、《海浪》荣获了“20世纪华人经典舞蹈金像奖”的殊荣。
那么,这个广受好评的《牧马舞》究竟是怎么跳的呢?很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视频已经找不到了,但通过当年的海报可以看出,《牧马舞》和《江南Style》一样都有着扬鞭和双手交叠策马等动作,二者的确有形似之处。
徐兆佩表示,既然提到了骑马舞,那么京剧中还有一段“马舞”不得不提。那就是上海京剧院创作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时的“马舞”,那是一段非常出彩且广为人知的马上动作组合。
1958年,上海京剧院根据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创作出了经典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徐兆佩提到的“马舞”出现在第五场《打虎上山》,当时杨子荣接受任务,扮做许大马棒的副官胡彪,一路披荆斩棘,直上威虎山。
人物上场前,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前奏曲,已经营造出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氛围。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一句“闷帘导板”,更是先声夺人,给观众带来荡气回肠之感。紧接着,人物在音乐与打击乐的伴奏下,英姿飒爽地策马而上,扬鞭、圆场、左右跨步、跳叉、勒马、挥鞭,这一连串的动作,让人拍案叫绝!
徐兆佩说:“京剧在表现骑马动作的时候一般是没有音乐的,只有打击乐,即一些锣鼓的组合来表现节奏,但杨子荣的这套动作却很特殊,可以说是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完成的,它将杨子荣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江南Style》虽然同样是载歌载舞,却在动作难度和情感表达上远远落后于杨子荣的这段‘马舞\’。”
(据《现代快报》)
上世纪中叶“骑马舞”在我国曾风靡一时
新闻推荐
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