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刚:用勤劳告别贫穷
黄吉刚:用勤劳告别贫穷
本报记者 陈 泳
一身朴素的衣着,一口环县方言,一张被攥得发皱的稿纸……8月22日上午,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甘肃在内蒙古优秀务工人员表彰会上,因为激动,在台上作先进事迹报告的黄吉刚,声音有些颤抖,“刚到公司时,我从没见过这么干净的宿舍,食堂的伙食特别好……”“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在6000元以上,能供得起弟弟妹妹上大学了,还改善了父母的生活条件……”
质朴的话语深深吸引着台下的每个人,也让许多在外多年的务工人员感同身受,悄悄地抹着眼泪。
28岁的黄吉刚是环县耿湾乡许家掌村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家中父母务农,他和弟弟、妹妹3人上学。然而家里每年种地的微薄收入,根本不够支付黄吉刚兄妹3人的学费。为了让他们上学,家里常年举债。
高中毕业后,黄吉刚放弃了学业,开始在当地打工挣钱。“我当时打零工挣的钱不多,苦来苦去,家里还负债3万多元”,他急于改变贫穷,又好像无计可施。
2010年3月的一天,环县劳务办工作人员找上门来,介绍黄吉刚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冶金集团硅铁二公司工作。黄吉刚说:“每月3000元的底薪,还有加班费和奖金,就连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都替我交了,还报销路费,这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可是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变并不容易。第一天上班,黄吉刚来到炼钢车间,就觉得烟尘弥漫,酷热难当,热辐射像千万根钢针,刺得皮肤眼睛都痛,还有飞溅的火花,稍不小心落到身上就会造成烫伤。黄吉刚怕了,他想,“天哪!难道我这辈子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出来了,就得干出个样子来。”黄吉刚咬牙坚持了下去。在老员工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冶炼的技术要领,第一个月就领到了3800元的工资。“这是我第一次见这么多的钱。”黄吉刚笑着说。到年底回家时,他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债务,年后还带了两个亲戚到公司上班。
由于勤学肯干,2011年12月,黄吉刚被公司车间任命为冶炼班长。从此,这位农家子弟,正式转变为一名被企业信任并赋予职责的技术管理人员。
黄吉刚认为,一名合格的班长,除了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主人翁精神,时时处处为企业的利益着想。因此,当上班长后,他每天总是第一个上班,很晚才回宿舍,力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刚摆脱贫穷的黄吉刚,平日特别关心困难工人的生活,他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去年,班组里的农民工郭学兵的第二个孩子考上了大学,细心的黄吉刚留意到,本该高兴的老郭却成天眉头紧锁。原来,老郭的妻子常年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老郭打工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现在家里又出了个大学生,老郭实在无力负担了。了解情况后,黄吉刚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两万元,借给了老郭,还倡导员工捐款,让老郭的孩子顺利入学。
黄吉刚说:“我就是因为穷没上学,所以最见不得工友的孩子没学上。我们冶金行业的一线职工很辛苦,大家都不容易,谁有困难就伸手拉一把。”
勤劳让黄吉刚告别贫穷,也使他不断成长。如今的黄吉刚,已经是一名优秀的班组带头人了。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在安全、综合实力、设备维护等方面都走到了公司的前列。2011和2012年度,他连续被公司评为“优秀班长”,班组也被公司评为“优秀班组”。
作为甘肃、内蒙古两省区人社部门联合选出的优秀务工人员,黄吉刚在表彰会上代表在内蒙古的10万名甘肃籍务工人员发言,这让他既激动又自豪。他说,回想几年来的打拼,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离自己的理想还甚远,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深入钻研,用自己辛勤的汗水造福社会。
在黄吉刚发言最后,有这样一段话,“面对贫穷,我没有退缩。面对严酷的工作环境,我依然没有退缩。当我和工人师傅们一道炼出一炉优质钢,我便有一种满足感。我想,就让我的青春像那冶金的炉火一样热烈,让我的人生价值和那飞溅的火花紧紧地连在一起。”
新闻推荐
叙政府军夺回阿勒颇一军事基地11月10日,在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郊区,叙政府军士兵行进在街道上。据叙利亚通讯社10日报道,叙政府军当天已完全占领位于阿勒颇省的80旅区及其周边地区。新华社/路透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