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是在春天;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在春天。吟诗作对、水岸修禊、竹林集会、曲水流觞,或饮酒兴之所至击节高歌,或长亭折柳送友、叮咚一曲琵琶,都是春天的标配。当下现代人,虽然达不到古人的雅,但找个春和景明的下午,翻一本诗集,读几首好诗,是可以做得到的。
除了表达的精准细微,读诗还可以跟生活品质联系起来。在匆忙的时间节奏中,如何避免沦为速度的牺牲品,保持一份应该保留的精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读一首好的诗,犹如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泳而上;读一首好诗,与自然呼应,与灵魂互动,最终,就是更清晰地辨认自我。
有人说,所有经典的诗集可以看一辈子,这里介绍几本可以一直读的经典诗集。周日春光好,用手指和灵魂一起,触摸清澈的阳光吧。
《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
作者:【俄国】茨维塔耶娃出版社:东方出版社译者:汪剑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古老时钟敲出的,微弱响声/像时间轻轻滴落/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笛声/吹笛者倚著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每一块磁砖上画著一幅画/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雪,雪,雪。”“我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满怀着巨大的爱情。”
茨维塔耶娃早期的诗歌意象是美轮美奂的,渗透着少女最初的爱恋和纯真,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文字细腻凌厉、丰沛简洁。
茨维塔耶娃一生大开大合,亢奋悲凉,忽而天马行空,雷鸣电闪,忽而惶恐交加,如坠深渊,才华横溢,秉性孤傲,心比天高,命运多舛,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一部生命交响乐,琴弦迸断,戛然而止。这导致她的诗多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充分展现一个女人充沛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爱,以及一个诗人高度敏感的心灵和一个知识分子深刻的洞察力。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作者:【芬兰】索德格朗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译者:李笠《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是国内第一部从瑞典语直接翻译成中文的索德格朗诗全集。译者李笠说,他把译诗当作自己的作品来对待,非常认真。他要对得起“流进了自己血液中的索德格朗。”
索德格朗的很多诗歌被谱成歌曲,这使得她的诗歌在芬兰和瑞典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代的北欧诗人,被认为是“瑞典语迄今为止最有力量、最解放的诗歌”。作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名字常常和艾米丽·狄金森、安娜·阿赫玛托娃等人相提并论。有的诗评家认为,索德格朗的诗歌力度,不亚于她们甚至超过她们。索德格朗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很受女权主义欢迎。一首叫《现代女性》经常被人引用。
“我不是女人/我是中性物/我是孩子,一个侍从,一项大胆的决定/我是猩红太阳一缕大笑的光芒……我是捕捉所有贪婪之鱼的网/我是装盛女人一切荣耀的碗……我是一汪水,深得敢吞没膝盖/我是自由条件下以诚相待的水火……”“我勇敢地站着/满怀焦渴和喜悦/命运会向我投掷雪球?愿雪在我的棕发里滴淌/愿雪冷却我美丽的脖子/我昂着头/我有我的秘密/谁主宰我?我是折不断的,一棵不死的风信子……”索德格朗的诗歌有一种摄人魂魄的魅力,创造了一种将读者邀入现场与对话的真切语气。
《狄金森全集》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蒲隆如果按照今天时髦的眼光来看,狄金森绝对可说是文艺女青年们的祖奶奶。狄金森与惠特曼并称为美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而且她的声誉仍在蒸蒸日上,美国后辈的女诗人更是将她奉为诗歌王国里的“王后”。与奥斯汀一样,年纪轻轻的她,就自愿放弃婚嫁,放弃社交,放弃诱惑,甚至放弃整个现实世界。也许是她的内心太过敏感丰富,太过依赖一种向内的独处的方式,而写诗,则成了她唯一的表达出口。这位犹如隐士的美国女诗人,生前写过1700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却不为人知,死后名声大噪。她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蒲隆教授在1994-1995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哈佛和狄金森的故乡专门从事过一年的狄金森研究工作,归国后以10年时间译出《艾米莉·狄金森全集》。《狄金森诗选》就是从全集中参考国外多个权威选本选出的一个相当周全的选本,选诗600首,分为7大类。可以说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的狄金森诗选。
在《我从未看过荒原》中,她写道:“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我从未与上帝交谈/也不曾拜访过天堂/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她的情感世界是个谜,她的隐居生活更让她成为谜中之谜。很多即便是接触过她的人,依然会觉得无法参透眼前这个谜一样的女子。狄金森的诗歌和她的人生一样,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场合,都让读者们感到几无线索可寻。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译:飞白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继浪漫主义后,又一诗人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也是英诗空前多元化和多彩的时代。这套诗选的上集名为《世界在门外闪光》,下集名为《樱花正值最美时》。
《世界在门外闪光》选录了克莱尔、丁尼生、勃朗宁、胡德等家喻户晓的大诗人的代表作品,另收录极具东方古典诗歌韵味的“鲁拜集”。克莱尔的英国田园诗清新自然,丁尼生的神话诗歌瑰丽浪漫,伊丽莎白·巴特勒·勃朗宁的每一行诗都充满着火热的爱情,勃朗宁别具一格的戏剧独白诗生动复杂,写尽了世态百相,胡德的“衬衫之歌”则已经开始深切地关注工业大发展背景下普通劳工的悲惨命运。每首诗都如同闪闪发光的文学珍珠,而串起来的整本书则如同英国维多利亚早期的一幅社会人情长卷画,就像英国维多利亚早期的“清明上河图”。
《樱花正值最美时》在选诗上风格开始多样化,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业繁荣达到巅峰时,社会阶层和精神状态的急剧变化。选诗包括英国文学史的三大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爱米丽·勃朗特的代表诗作,以及思考质疑著称的诗人阿诺德、克勒夫,风格各异的重要诗人克莱尔、胡德、梅瑞狄斯、哈代、霍普金斯、豪斯曼、王尔德、叶芝等。所选诗作风格多样,有对工业时代人们信仰危机的剖析,有在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面前对人性的反思,有对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提出的强烈的反抗,有对以往英国乡村生活描述,也有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诗歌主题更多的开始面对社会现实,较全面地反映了维多利亚社会变革时期的精神状态。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作者:【美】伊丽莎白·毕肖普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译者:包慧怡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继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
毕肖普1911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童年时,父亲去世,母亲进了精神病院,她辗转被外祖父及叔伯抚养长大。奇特而悲伤的成长经历,让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
她被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崇备至,毕肖普被认为是“狄金森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她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1946年发表诗集《北与南》,一举成名,生前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她发表的诗作不多,但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收录了毕肖普最为经典的诗歌,包括《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致纽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短诗《失眠》中,毕肖普写道:“进入那个倒转的世界/那里,左边永远是右边/影子其实是实体/那里我们整夜醒着/那里天国清浅就如/此刻海洋深邃,而你爱我。”《站着入眠》中:“当我们躺下入眠,世界偏离一半/转过黑暗的九十度,书桌躺在墙壁上/白日里斜卧的思想上升,当别的事物下降/起立制造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狄兰·托马斯诗选》
作者:【美】狄兰·托马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译者:海岸、傅浩、鲁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随着影片《星际穿越》的热映,片中主角口中那一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意外地带来诗歌及作者狄兰·托马斯的再度“复生”。这位诞生于百年前的1914年的威尔士人,一生迷恋于两样东西——诗歌与威士忌。诗歌占据了他的灵魂,在那里宇宙万物不过是生命、欲望与死亡构成的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而威士忌,据说是要了他的命,他死的时候,只有39岁。
狄兰·托马斯(1914-1953),是20世纪英美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非凡的诗艺掀开了英美诗歌史上新的篇章。他的诗围绕生、欲、死三大主题,诗风粗犷而热烈,音韵充满活力而不失严谨;其肆意设置的密集意象相互撞击、相互制约,表现自然的生长力和人性的律动。他前期的许多作品晦涩难懂,后期的作品清晰明快,尽管某些细节仍然令人疑惑不解。然而,他作品的晦涩与不解并非由于结构的松散与模糊,而是因其内涵过于浓缩所致。他的诗篇感性而坚实,绝少流于概念或抽象。他的创作以强烈的本能拥抱生命,在神秘而瑰丽的想象中将生与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音韵铿锵,激情四溢,为现代主义诗歌开辟了新方向。《痖弦诗集》
作者:痖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人杨牧说,“痖弦诗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滥调。”在《深渊》中,痖弦写道:“没有什么现在正在死去/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1959年5月);在《如歌的行板》“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1964年4月)痖弦的诗歌中多有浓浓的乡情,““你离家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戴着那顶破斗笠/不,那是故乡的屋顶/……”“我希望你离家的那天是下雨天/你的脚会在地上踩下很多脚印/这样,就会认出回家的路/……
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32年生,青年时代于大动乱中入伍,随军辗转赴台。曾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杂志,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20多年。痖弦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体会,蔚为现代诗大家,从之者既众,影响极为深远。《痖弦诗集》收诗人创作以来所有作品于一秩,略无遗珠,允为定本,现代诗之巅峰谷壑,阴阳昏晓,其秀美典雅,尽在于斯。1953年,他在《现代诗》发表了《我是一朵静美的小花朵》,1954年与张默、洛夫一起成立创世纪诗社,并创办《创世纪》诗刊,浇灌台湾诗坛,影响至今。痖弦以诗之开创和拓植知名,民谣写实与心灵探索的风格体会,20年来蔚为现代诗大家,从之者既众,影响最为深远。痖弦新诗创作生涯虽只有短短12年,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打动人心的传世之作。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绘图 司婉靖
新闻推荐
中投证券:东方园林(002310)转型环保领域,抢占危废和水生态治理市场投资要点:公司经过两年布局,通过收购5家相关领域的公司,从原主营市政园林项目向危废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型,打造完整的生态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