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赟秋
黄梅戏《大清名相》讲述了张廷玉秉承六尺巷家风的为官故事。近日,省领导集体现场观看,主流媒体连续报道、解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本文结合史实,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大清名相。
从小饱读诗书 勤于思考
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阳节,张廷玉出生在京城。父亲张英刚任翰林院编修,家中书香萦回,日子虽清苦却充实。
张廷玉天资聪颖,加上优良的教育,进步很快,十岁就能诵读《尚书》《毛诗》。张英退朝回家,最喜温一壶香茶,喊廷玉到跟前背诵诗经中的篇章。他高兴地写道:“已通典诰兼风雅,远胜而翁十岁时。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廷玉在桐城龙眠山游玩,咏出不少佳句,引得父亲作诗称赞:“喜看玉儿刚十二,也能捉笔咏寒蓉。 ”
廷玉在父亲回朝后,留家乡读书。他深知开卷有益,看到赏心悦目的文章,就抄录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厚厚的《随手录》。书本之外,他也留意思考社会问题。当时男子提出休妻的法定条件有“七出之条”,包括“恶疾”“无子”。廷玉觉得很不合理,他认为生病、不育并非失德,已是人生不幸了,作为丈夫还抛弃妻子,于心又何忍呢!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春,在饱尝科举艰辛后,廷玉考中进士,并被钦选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经过三年刻苦精研,廷玉在散馆考试中脱颖而出,拿到一等第一的好名次,授职检讨。
为官勤慎公明 宽严相济
张英退休回乡时,以“恪恭勤慎,竭蹶尽瘁”八个字叮嘱张廷玉,要求他怀着恭敬之心,勤勉谨慎,为国尽力。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张廷玉奉旨入值南书房,从此晨入夜出,异常辛苦。康熙曾说:“张廷玉学问素优,在内廷供奉年久,其勤劳数倍于外廷翰林。”后来,张廷玉先后在礼、刑、吏部担任侍郎,得到进一步历练。
在履职中,张廷玉严于律己,也严格管束下属。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廷玉任会试考官。同僚中有人造访,意图舞弊。张廷玉当面铺开白纸,不动声色地写下诗句:“暗室无欺古所难,四知常凛寸心安。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 ”那人一看,立即明白了,只得羞愧而退。原来张廷玉是告诫不能暗室欺心,你知我知之外,还有天知神知,明月将万事照得清亮着呢!会试放榜后,张廷玉有洁己奉公之誉,传颂一时。
康熙六十年(1721年),张廷玉任吏部左侍郎。一到任,他痛下决心,坚决整顿不正之风。吏部有一胥吏长期舞弄文法,构陷官员,大家都敬之畏之,呼为“老虎”。张廷玉毫不犹豫地将其严惩,面对求情的大小官员,也不为所动,被人敬畏地称为“伏虎侍郎”。
张廷玉也有“宽”的一面。他任刑部侍郎时,赴山东查处两千人劫案。当时普遍认为是叛逆大案,但张廷玉昼夜检阅卷案,认定是盗案,而非叛案。看到大家颇为不解,张廷玉说:“口供里的义勇王、飞腿将军,不过是市井混名,不足深究! ”经过审讯,除解送百余人外,未再查捕一人。一些官员替张廷玉捏把汗,担心这放归的数千人仍滋事生扰。张廷玉则说:“如果为避免隐患,就滥杀无辜、草菅民命,这实非刑律本意。 ”他回京后,山东盗伙也果如所料,自行解散,未再生事了。
其实,张廷玉宽严相济的背后,是颗澄澈如镜的公心。康熙御赐给廷玉“澄怀”二字,正是此意。
与皇帝情同契友 共图大治
雍正还是皇子时,见张廷玉气度端重,奏报工作清晰详尽,便“心甚器重之”。雍正继位后,张廷玉就和他朝夕相处,处理各种复杂国事。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张廷玉任户部尚书。他就对多年棘手的江西、浙江等省棚民问题,详加分析,提出建议。他认为,棚民只是垦山种麻的流徙失业者,一方面要挑选精干的地方官,平时安抚有方,遇事惩戒有法;另一方面编造户册,对于有技勇或读书向学的棚民,要收录使用,从而不敢或不愿为非作歹。经过广泛商议,朝廷制定了安辑棚民的条例,棚民得以安居乐业,不再为乱地方。张廷玉的建言也被收录进《皇清名臣奏议》。
张廷玉多次担任乡试、会试考官。他诚惶诚恐,细心搜阅,尽拔佳文,深孚众望。雍正对选文也大加赞赏,认为达到了自己振兴文教、倡贤育才之意。除此外,张廷玉还担任 《明史》《大清会典》《治河方略》等总裁官,可谓职责繁重。
雍正五年(1727年),张廷玉曾患病数日。雍正对近侍说:“朕连日臂痛,你们知道吗?”近侍们吃惊不小,赶紧询问。雍正回答:“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难道不是朕臂痛吗? ”第二年,张廷玉晋升保和殿大学士。雍正又先后赐御书“调梅良弼”“赞猷硕辅”,意喻辅助治国的贤良大臣。
张廷玉身在如此高位,更不敢懈怠。当时,蒙古的准噶尔部占据西北疆域,经常骚扰边地。为密办军需,张廷玉奉命创设军机处,规范职官和奏折制度,经常从清晨忙到深夜。军机处能高效处置军情,机密调配物资,以至于岳钟琪大胜准噶尔部,各省却不知有出师运饷之事,这其中就包含了张廷玉的智慧心血。此后,军机处便成为清朝高效运行的权力中枢。
张廷玉像个老朋友一样,深知雍正治国理政的苦心,常能审时度势,加以支持。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为西北用兵数年,将士劳苦,雍正特召大臣商议,是增加兵力、早结战事,还是遣使宣喻、促其醒悟。当时,主战者居多,要求彻底歼敌。张廷玉则在分析准噶尔部已人心涣散的基础上,建议以爱养生灵、罢兵息战为重。雍正帝考虑数日,最终不忍劳军远征,听从张廷玉奏言,令划清边界、彼此相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回桐城祭父,先后七次写折奏报沿途民生、农业情况,并请求赈济穷民。雍正一一用心批复,还亲切评价与张廷玉“义固君臣,情同契友”。
身为顾命大臣 慎终如始
随着雍正的溘然长逝,弘历继位为乾隆帝,张廷玉挑起了辅佐重任。他以年近古稀之龄,每天处理大量公务,钱粮、吏治、民政、典礼、科考、修史等国事,无一不深思熟虑、尽心尽力。
当时,一些官员迎合乾隆,常提出看似新颖却无法施行的主张。乾隆七年(1742年),刑部侍郎盛安奏请限田。张廷玉心知其弊多利少,赶紧上奏《罢限田议》,并在朝堂上据理力争。他认为限田只是理论上有好处,实际却会带给百姓危害,是“应行而实不可行之事”。他指出:“田如何精准划分好坏?以多少田为限?各地风土互异、贫富不一,非清查不知。如果查,就会骚扰百姓,胥吏也会乘机讹诈,改户移名、互相告发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后来,朝廷还是在淮安府试行限田,但真如张廷玉所说,因“名虽正而难行”,不得不取消。张廷玉的眼光与气节,由此可见一斑。
高位退休是难事。与别人贪位恋职不同,张廷玉多次主动要求解职,希望让位给年轻的贤能之士。他说:“奉身而退,使国家无素餐之人,贤才有登进之路。 ”在他的一再请求下,乾隆终于同意他退休回乡。
乾隆二十年(1755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张廷玉病逝于桐城。朝廷赐谥“文和”。
如今,我们回望这位从六尺巷中走出的名相,依然感念他清慎勤勉的从政之德,和治世济民的求实之心。
新闻推荐
月日,几名叙利亚人乘坐车辆撤离叙利亚阿勒颇。据叙利亚军方日消息,最后一批困守在叙北部城市阿勒颇的反政府武装人员及其家属当天上午开始撤离该市。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