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22日报道 在北京某公司工作的乔阳,最近很纠结。一方面,眼看儿子升入幼儿园大班,到了该考虑小学择校的问题了;另一方面,身边的家长朋友纷纷给孩子报了辅导班,提前学习识字、拼音、英语、数学等小学课程,这让还没开始行动的乔阳有点着急了。
“其实我并没有认真考虑过,上辅导班对孩子到底有没有帮助。但大家都在互相比较孩子上什么班,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乔阳说,上幼儿园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再加上各类辅导班报名费,育儿的负担更重了。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满脸童真童趣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日前,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称,中国许多家长正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只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
“不学吧,别人都懂你不懂,老师同学看不起,伤自尊。学吧,孩子又苦不堪言。于是,就像在球赛散场的人流中,你推我拥,身不由己地‘随大流\’……”
如今,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压力,已经悄然提前到学前教育。家长心苦,孩子喊累,为何教育的“偷跑”依然大行其道?
事实上,针对幼儿园的 “小学化”现象,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曾下发通知,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但这反而促使幼儿园辅导班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乔阳说,到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见到辅导机构的推销人员或报名传单,自然耳濡目染。
对此,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站近日刊文称,尽管没有具体数据,但在2013年,一项对全国各地4万多名父母的在线调查显示,约一半的孩子在3到6岁间使用英语学习材料。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孩子因为写作业而睡眠时间减少的现象从3岁就开始了。
2013年,湖北武汉的 “着急妈妈”曾一度引发教育界热议。这名家长几年内累计花费近12万元,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学习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在内的多个课程。 3年后,当记者再次采访时却发现,当年的神童,进入小学后却越来越厌学,逐渐变成了“中不溜”。
有专家认为,儿童过度培训的根源还是在于应试教育的机制,这是当下家长和孩子不得不面临的纠结现状。
“家长们带着孩子见面,考孩子的就是会不会两位数的加减,会多少汉字和外语单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从小学开始,很多学校就集中关注中高考科目的学习。近年来,这种做法进一步蔓延到幼儿园,演变为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不少家长用幼儿园在与中高考对应科目上的 “教学成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
“着急”教育的背后,也有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过度参与。专家认为,孩子的人生“被规划”,容易心理脆弱、害怕失败,造成难以承受的“爱的重负”。
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绝非易事。受访专家大多认为,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度改革,尽快改变学前教育变味的格局,并逐步转变社会的教育观念。
“要让所有学前教育机构都不得‘小学化\’,就得立法。 ”针对学前培训班过度生长的现状,熊丙奇表示,国外禁止幼儿园、早教机构讲授小学化的知识,都是通过立法方式,而非颁布行政规章的方式。
他同时指出,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可能打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把教师、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而最为不易的,莫过于改变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黄全愈认为,要避免成人社会过早地用学科知识、应试教育去“侵略”孩子的世界。 “只有让孩子心安理得地输在知识填鸭的起跑线上,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让孩子们赢得终身受益的核心素质。 ”
新闻推荐
专家:完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