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颐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很有名。这部初版于1988年的经典作品,最近重新精编为《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更加浅显易读,更贴近孩子的心灵。
翻开本书,序言之后、正文之前,是大大的两个字——“日”和“月”。其下附有两排小字:“这个汉字的意思是太阳,最初它是一幅画。”“这个汉字的意思是月亮,最初它也是一幅画。”亲切自然,形象生动。仿佛,初民行走于广袤的大地之上,于劳动的间歇、休息的片刻,或是黄昏时晚风徐徐吹来之际,月亮刚刚爬上了山岗,顺手捡了一根枝丫,顺手在沙地上划下了太阳和月亮的图形。最初的汉字雏形便是这样出来的吧?
林西莉非常随和,这本讲汉字的书一点也不艰深,有着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刘鹗,就是那个《老残游记》的作者,他的朋友王懿荣生病了,刘鹗给他抓了中药,突然发现,“龙骨”有许多刻纹。难道,这些是最早的汉字?刘鹗万分惊讶!这短短的愣神的一刹那,就此揭开中国考古史上的新篇章。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在他们成长的路程中,这是他们遇上的最好的风景之一,他们会欣喜,会感动,会好奇,会发出“哇”的一声大大的惊叹。
接下来,林西莉精心挑选了大约200个基本汉字,把它们分成十二大类:人和人类、水与山、野生动物、家畜……这样的分类方便系统。就从“人”字开始吧。新石器时代的泥人塑像,一目了然:一个人侧立着,微微垂着头,手伸向下前方,仿佛正在劳作,就像农民在田野里插秧的姿态。从“人”字可以创造很多新文字:两个人,一个跟着一个,组成“从”字;两个人站成一排,是“比”字;“大”字里有个“人”,叉着腿,伸着双臂,是原始人显示自己力气大吗?“大”字加一横,成了“夫”字,那一横是不是成年人把头发别起来的簪子?按这个方法还可以变出“夹”、“立”、“天”等等,很好玩吧?古人真是又简单又聪明呢!
每个汉字的诞生,仿佛一个个令人遐思不尽的艺术品的创造。看看这些字的甲骨文形状吧:“见”,一只大眼睛;“旦”,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莫”通“暮”,太阳下山落进了草丛中;“众”,烈日当空,很多人在弯腰劳动……一个字,就是一幅漂亮的简笔画。活泼水灵,曼妙新鲜。甲骨文大多以象形法和会意法造字,就算隔着数千年的时光,我们依然能够一眼恍然,心领神会。它沟通了我们和祖先的心灵对话,含蓄地揭示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风貌。
林西莉讲“水与山”,说到华北平原、黄河文明,最早的农耕定居的生活场景;讲“野生动物”,原始的渔业是怎样的,中国人讲究“年年有余”,中国青铜时代的渔猎工具,印第安人的“鹿”文化和蒙古萨满文化中的“鹿”形象有何不同;讲“家畜”,鸡鸭犬牛羊,各有各的传说故事,她还说起了剪纸、窗花,那些“萌萌哒”的民间小玩意儿;讲“农耕”,说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说到《诗经》里的野蔬草本,说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话;讲“竹和树”,她说,“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像竹子那样深深地感动我”,细细地描述夏日的竹影婆娑,淡淡地叙述中国文人与竹子之间道不尽的情缘旧事;讲“书籍和乐器”,中国诗托物言志歌以咏情的意境,中国画水墨丹青留白空间的意韵,中国建筑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的氛围,中国音乐婉转悠扬欲说还休的旋律……全部都在她的笔下被一一勾勒。
很难想象,一部薄薄的小书,怎么可以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很难想象,一个瑞典人,一个外国人,怎么可以如此深刻地解读中国。林西莉可能会让很多中国人感到羞惭。我们对于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化几无了解、视如无睹,当我们透过林西莉的作品重新发现它的美、它的价值时,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复杂滋味?
新闻推荐
苏滁现代产业园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确保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