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际时讯 > 正文

读贝克特的诗

来源:安庆晚报 2016-11-04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 张翔武

 

在大学宿舍昏暗的灯光下,我读完了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戈多和他的伙伴坐在树下,在等人,穷极无聊之际,他们数着头顶的树叶。全剧的诗性在于这几个关键的情节:两人等人、两人数树叶、另一个人给两人带来消息。我几乎忘了怎么坚持读完那么薄薄的一本书,“枯燥乏味”只是粗暴的概括,但是读完之后却无法忘记这样一本书。回过头来再琢磨,这样的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它表达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唯有具备高度概括力的作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塞缪尔·贝克特以小说、戏剧闻名世界,而其诗歌曾经一度为其创作重点。和许多发现自己才能所在的作家一样,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小说、戏剧上面,这才是他游刃有余的福地。贝克特的诗作不多,创作年份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937-1939,1947-1949),虽然

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写了一些诗,但他自己归类为“蹩脚诗歌(1976-1978)”。这些“蹩脚诗歌”多数非常短小,三五行,类似日本的俳句,不时闪现贝克特头脑的灵光,如:

九十岁的侏儒

喃喃地发出最后一声恳求

发发慈悲至少给一个棺材

正常尺寸

作为爱尔兰人的贝克特,长期以来用英语、法语写作,而非盖尔语(爱尔兰地方语)。他是欧洲式的智性作家,厌烦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而倾心于不断在语言实验的路上前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贝克特,非常嫌弃传统的叙事路数。从他的戏剧和诗来看,读者很难找到他的爱尔兰前辈叶芝、萧伯纳等人的影响,也没有他们身上的民族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痕迹。不过,他和另一位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一度过从甚密,在精神和文学上也非常接近。

民族主义、地域性,这些标签无法贴在贝克特的诗歌上。他的诗是他的小说、戏剧的延伸,或者可以说是另一种释放方式,另一条路上的语言实验。在思想上,贝克特的诗与他的小说、戏剧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实验性,碎片化日常生活的哲学寓意,人的荒诞处境,人们在黑色世界中的悲剧性遭遇。

和他的戏剧一样,贝克特的诗多数表现人性和处境。人性的复杂,历来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母题,在个体身上也是集合多重矛盾,如生死、爱恨、悲喜、正邪、明暗等等。且看《她们来到》一诗:

她们来到

另样而又同样

每一人身上是另样而又是同样

每一人身上爱的缺乏是另样的

每一人身上爱的缺乏是同样的

这首诗理性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异同,每一个人的外貌、性格是不同的,但每一个人与其他人又存在共性,每一个人都缺乏爱,但是对爱的具体需求各有差异。爱不仅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还是艺术,是才能,需要人主动去寻求去学习来获得。“另样”“同样”表现现代人在情感上的缺失,贝克特没有使用传统的抒情,没有形象,也没有说教,他的诗句是在提炼、归纳一个事实。这样的诗句冷峻理性,把感性和形象剔除得精光,我们读这首诗,仿佛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面对一具骨骼标本沉默着思索。人们因为自身具有与别人的共同点而相互友善,人们也因为自身具有与别人的共同点而相互仇恨。同样,人们因为别人具有与自己的不同而相互友善,人们也因为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而相互仇恨。

在贝克特的诗里,时常出现冲突的意象、悖论,正是这些冲突的意象、悖论呈现人们的尴尬处境。这些特征在一首题为《A.D.之死》(1947)的诗里尤其明显,它也使我反复玩味:

白天和黑夜被盲目地捣碎

留在那儿不溜走溜走也留在那儿

这首诗的第九行、第十行、第十一行:

圣徒的生命一种闪耀着生命之光的生命

重新在夜晚中体验他那黑色的罪孽

死于昨天而我则活着

在这些诗句中的悖论、矛盾的意象,体现人们的荒谬言行。人们努力建立秩序,却发现自身的可笑以及身在更加混乱颠倒的秩序之中,这是人们的悲剧。贝克特的诗少有感性的表达,他冷静理智地描述,揭示出日常细节的哲学意味。贝克特倾心的是词语节奏的明快、诗句的结实,道德审判、文明批判、社会现象等已经全然消失。

作为犹太人的贝克特,可以与晚辈诗人保罗·策兰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的差异。贝克特出生在爱尔兰,移民法国,用英语、法语写作,最终成为法国公民。他经历了二战,并组织游击队参与抵抗纳粹军队。他似乎没有身为犹太人的身份焦虑,其他犹太作家巴比尔、艾巴·辛格、保罗·策兰则都有身份的焦虑。巴比尔渴望自己成为高大勇猛的哥萨克骑兵,艾·巴·辛格专注创作反映流亡美国的犹太人的生活。至于策兰,他的父母惨死集中营,自己历尽艰辛逃过劫难,他的内心充满了无法驱散的黑暗,其思想的包袱不仅是家庭惨剧、个人遭际,更有着民族命运的沉重。如此看来,贝克特的思想背景是欧洲化的,或者可以说他是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他用天才的头脑,通过语言实验来呈现人类黑色的处境。

(作者系青年诗人)

新闻推荐

贝克特,或者戈多

育邦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读贝克特的诗)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