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方多地遭遇雾霾天气,部分地区连续数日PM2.5指数爆表。雾霾对人们的影响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生活与日常,更是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段子手“霾中作乐”,创作者以霾入诗、入文,不知不觉中,雾霾已然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与主题。
对于“霾”入文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汪海认为:“雾霾不是单一的环境问题,它还和现代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政治经济状况等很多问题相互联系。基于此,对作家来说,雾霾是一个极其丰富、令人着迷和非常有力的话题。”
“霾”进文学
E县环保局吕局长被胡县长“吊”了起来。原因是县长把一笔年初预算用于治理污染的经费,挪用给安全生产管理局盖办公大楼,而吕局长坚决反对。
然而,没多久,胡县长被停职了,吕局长则改写了当地官员升迁的历史——作为一个县级环保局局长,被破格提拔为副县长。
这是两年前出版的小说《霾来了》里面的情节,小说作者是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去年月,小说的第二部《霾之殇》问世。根据李春元的写作计划,这只是“雾霾三部曲”的前两部。
以雾霾入小说,并非李春元一人。年第6期的《山东文学》收录了一篇题为《雾霾》的短篇小说,与李春元小说中的雾霾乃实指不同,该小说中的雾霾更是一种隐喻,以雾霾暗喻主人公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疼与痛。与此类似的,还有江山文学网一篇同名小说——《雾霾》。
相比于小说写作者,雾霾更受段子手的青睐。“雾是帝都厚,霾是北京纯”“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就这雾霾,知道的是我们在北京,不知道的以为住天庭了……”笑声之余,或许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反思。
事实上,雾霾并不仅仅在当下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清人笔下,已有关于雾霾的记载。直至清末,我国的近代工业不过刚刚起步,何霾之有?事实上,记录雾霾的两个作者薛福成和黄遵宪——都曾出使英国,所记雾霾实为伦敦之霾。
年,黄遵宪随同薛福成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在伦敦期间,二人分别写下对雾霾的记载。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这样写道:“伦敦惟四月至八月天气较为清朗。九月以后直至三月,几于无日不阴,无日不雾;虽有时天气稍晴,而日为烟雾所遮,但见红轮晃漾,其光不甚明亮。盖英伦三岛,四面皆海,本多白雾;而伦敦五百万烟户之煤烟,又为雾所掩,不能冲霄直上,聚为黄雾。”
如果说薛福成的日记只是对雾霾的客观描述,算不得文学创作的话,黄遵宪两首以雾为名的诗则属文学作品无疑。
《重雾》中有“雾重城如漆,寒深火不红”一句,作诗之时正对应薛福成日记时日。另一首《伦敦大雾行》更是详细描绘了伦敦雾霾弥漫的景象,其中四句如是写道:“化尘尘亦缁,望气气皆墨,色象无可名,眼鼻若并塞。”
他山之“霾”
“迷雾漫漫伦敦天,令我心忧令我愁,一早双眸蒙戒意。往日大英博物馆,褪去魅力与荣光。”世纪末世纪初伦敦街头的歌谣唱出了当时的雾霾景象。
“到处是雾。雾笼罩着河的上游,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飘荡;雾笼罩着河的下游,在鳞次栉比的船只之间,在这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雾笼罩着厄色克斯郡的沼泽,雾笼罩着肯德郡的高地。雾爬进煤船的厨房……”
这是狄更斯写于世纪年代的《荒凉山庄》开篇部分对雾的描写,伦敦那覆盖一切、窒息一切的大雾,立即把读者带进一个乌烟瘴气、窒息人性的阴惨世界。狄更斯的笔下,雾霾、浓雾常作为文学背景出现,比如《雾都孤儿》,仅小说名字就能说明这一点。
事实上,这并非狄更斯一人的喜好。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几乎所有的伦敦背景都是有雾的,因为这样更容易营造出一种神秘、悬疑的气氛。
权威环境专家彼得·布林布尔科姆在《大雾霾》一书中指出,“雾在市区的风景线上加上了一道神秘的感觉,并为犯罪分子的行动提供了方便的掩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雾会变成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如果说,狄更斯笔下的雾霾象征着罪恶、凶险与不义,那么艺术家眼中,雾霾则传达出美妙。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伦敦的雾霾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印象主义。
世纪年代,为躲避普法战争,莫奈到英国避难。而恰恰伦敦的雾霾,能够增加光影的艺术效果。着迷于雾气所能表现出光影与空气关系的效果,莫奈在伦敦大雾中为议会大厦作画近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认为:“莫奈有意选择在冬天前往伦敦,以便创作他的泰晤士河系列作品。”
“没有人看见雾……直到艺术发明了雾。”王尔德说,“如果不是印象派,我们从哪里得到那些美妙的褐雾?”
“霾”中观世
“现在看,最易于流行且目前居于主导的,可能还是所谓的‘段子\’。段子用夸张、调侃的方式,突出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和我们当下生存处境的荒诞。”
汪海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文学术语中,段子属于民间讽刺文学的范畴。在他看来,目前关于雾霾的严肃文学还谈不上丰富的程度,现在相对多见的当属诗歌。因为诗歌的感悟方式比较直观,相对容易操作;而小说尤其长篇小说则复杂得多,需要沉淀、构思的时间也多得多。
“我们的文学,尤其当下最为重要的文类——小说,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比如狄更斯)比较,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这一进程中的人与环境的反思,还远没有达到自觉和深入的程度。”
汪海认为,雾霾直接和城市化、工业化相关。这两个过程在中国都非常迅猛,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出现又需要沉淀的时间。其结果就是,“作家面对雾霾的时候可能或者会觉得无从下手,或者不知道它究竟怎么会和文学联系起来”。
如今,雾霾愈发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艺作品中的雾霾,已不再单指自然环境,还可能意指社会环境,甚至人的心理。段子、诗歌、小说乃至影像中的雾霾,包含着创作者对个人生存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
但汪海也指出,文学之于雾霾,实际上可以有更多种方式,并且更为核心的问题,应该是揭示这一社会问题,进而去批判它、改变它。
汪海以狄更斯的小说为例解释说:“从浅层说,雾霾是故事发生的气氛,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意象,人物心理的投射;从深层说,雾霾实则是现代危机的症候,人与自然的关系败坏的象征,伦理与信仰危机的隐喻。”
(本文插图 李法明)
新闻推荐
新华社哈尔滨12月24日电 (记者王建)历经28年磋商,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大桥项目24日举行开工仪式。这是中俄两国界河黑龙江上的首座现代化
新华社哈尔滨月日电(记者王建)历经年磋商,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大桥项目日举行开工仪式。这是中俄两国界河黑龙江上的首座现代化公路大桥,大桥预计年月通车,届时将形成一条新的国际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