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洲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法国新闻 德国新闻 巴基斯坦 新加坡新闻 大马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尼新闻 缅甸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际时讯 > 正文

《米格尔街》: V.S.奈保尔童年时代的街坊邻居们

来源:合肥晚报 2018-08-19 10:19   https://www.yybnet.net/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V.S.奈保尔去世了——作家的去世总是他再次引人瞩目的最重要节点——对一些生前缺乏关注度的作家来说算是一个天公地道的补偿,但V.S.奈保尔应该不在乎——他始终被阅读,他的作品如此卓尔不凡,以至关乎他私德的非议也随行就市,水涨船高。

将地球当做后花园闲庭散步的V.S.奈保尔来自地图上一个偏远孤独的小点,加勒比海边缘的特立尼达。他是印度移民后裔,在加勒比文化、印度文化、黑人文化融合起来的海岛种植园殖民文化的坩埚里成长。

他曾说过,“我从我的过去而来,我就得写我所来之地的历史,写那些被遗忘的人。”——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看是他成长或是游历的半虚构半纪实的文学自传。

在《毕斯沃司先生的房子》里,他回顾了童年生活在西班牙港郊区的情形,后来他搬到了西班牙港,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就是他的街坊邻居的集体照《米格尔街》。《米格尔街》荣获1960年毛姆文学奖。正如诺贝尔奖授奖辞所评:“《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

“他童年的街头生活为他定下了基调。——诺奖评委会”——奈保尔就是从米格尔大街走出来的,拜访他的邻居们,对于读者了解V.S.奈保尔的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于我们了解V.S.奈保尔的文学手法无疑具有巨大裨益。

几年前看这部短篇小说集,感觉这些人物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书本上见过这么一群说不清道不明,无法一眼就插上我们熟悉的人物标签,熟悉是因为这些人物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在我读书识字之前,身边的成人世界就是这样既无聊又有趣。

看看奈保尔的这些街坊邻居吧:疯言疯语、胡思乱想的曼门,外表高大、盛气凌人而实际上外强中干、胆小如鼠的大脚,“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流浪汉、木匠、马车夫、疯子、酒鬼、胆小鬼、幻想家、喜剧艺术家、教育家、理发师、机械天才、时髦青年、流浪女、可怜的母亲、穷孩子,等等,他们是处在边缘地位的人,在物质生活上极度贫困,身份复杂而模糊,靠着一些荒唐滑稽的事情来消磨时光,没有文化上的归属感。生命就消耗在这种无休止的重复中,所有人都忍受着苦闷和乏味的煎熬。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

《米格尔街》一共17节,我们只读前两篇,认识两个人,鲍嘉和波普。

《鲍嘉》的主角鲍嘉是“我见过的最百无聊赖的人”。

“伙计,有什么事吗?”若有人来,他总是这么轻声招呼一声,然后就不说话了,一沉默就是十或十五分钟——这不是和树懒一样吗?米格尔街上的人似乎个个都是被太阳晒蔫了的草儿,萎靡不振,懒散邋遢,似乎永远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精神抖擞的挑战,他们要面对的也只是懒散邋遢的无聊生活。

但另一方面,鲍嘉表面上所呈现的无聊更像是一种无奈,一种百无聊耐,只要有机会,他也还会做出不甘平庸的努力,去实现模模糊糊的人生梦想。

例如,他假装开缝纫店,结果一件衣服也没有做成。这很可能技术水平太低,也可能就是懒。他他还是试图改变,并继续努力,否则不会突然离开米格尔街——还不是为了衣锦还乡吗,只是结果成了落败而归。

鲍嘉走了也就走了,好像鲍嘉从来没有来过米格尔街一样。——这似乎就是米格尔街的人情冷暖,大家都是浮萍征蓬,都是没有根基的流浪汉,都是底层的边缘人。

但是,他又回来了,说话还带着点美国腔。人家问他到哪里去了,他这才有些傲慢有些慢条斯理地说出来。在一条船上谋了一份差事,去了英属圭亚那,在内陆当上牛仔,向巴西走私货品,开妓院,拿了他贿赂的警察后来抓了他。

这就是鲍嘉的第一次外出奋斗,尽管失败了,但也足资炫耀,在一帮无聊的伙伴中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更方便竭尽酗酒、打牌、赌博之能事。

鲍嘉后来又消失了两次,最后一次回来则因为重婚罪被警察抓了——“重婚”、“孤独”、“欲望和暴力”、“神秘和疯狂”等都是奈保尔不露声色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第二篇《没有名字的东西》的人物是波普。“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自家后院芒果树下那个马口铁的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改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瞧,得过且过正是米格尔街的整体性格。

但是,他又总是在忙碌,只是不知道在忙啥。波普总是在说,“我在做一样没有名字的东西。”——而“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觉得他就像是一个诗人。

“一样没有名字的东西”——听起来玄妙诡异——即在现有的符号体系或是价值体系里找不到位置的存在——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绝妙的隐喻,关于米格尔街每一个街坊邻居的文化身份和价值意义。

其实波普更像是一位哲人,一位行为怪异、不自觉的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这也是隐喻。波普健谈,而且谈的偏偏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而这,恰恰是浑浑噩噩的米格尔街最不擅长的,因此,大家也都觉得他疯疯癫癫或很傻。

波普老婆跟人跑了,波普伤心了,于是他又成了受欢迎的人——和米格尔街道慵懒的、倒霉的、混日子的氛围又完美融合在一起了。

为了起码的男人的尊严,波普上门去打伤了拐走了他妻子的男人,随后,波普的妻子也回来了,街坊邻居的反应不是替波普高兴,而是生波普的恶气。大家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

再后来呢,波普因为盗窃被抓住了,人们心里又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反倒成了英雄,混得比鲍嘉都好了。这即是米格尔街的是非观、英雄观、生活观。

作为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是串珠型或是橘瓣型的,每一篇之间人物有穿插,情景有呼应,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例如第一篇《鲍嘉》提到,假装要开服装店谋生的鲍嘉连一件西服也没有做过。他有点像隔壁的那个木匠波普,波普就从未做过一件像样的家具,“我”问他,他就说“我在做一件没有名字的东西。”

第二篇的标题就是《没有名字的东西》,第一篇提到,“波普有个干各种活计的老婆,而且她最终成了许多男人的朋友。”在第二篇里,就有关乎波普老婆德行的相关描述。

奈保尔回忆自己“米格尔街”的街坊邻居们,但视野却不局限在辛酸而又无奈的生存境况的表层。在第九个故事《注册会计师泰特斯·霍伊特》中,叙述者讲述他刚从乡下搬到西班牙港,母亲叫他出去买点东西,回来时他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时,叙述者叙述道,“我发现大约有六条名叫米格尔的街道。”叙述者显然是在暗示他的附近都是米格尔街,住在那些街上人们的困境与住在男孩这条街上的人们没有区别。“米格尔街”成为整个殖民社会的象征和缩影,奈保尔深刻揭示了殖民文化和贫困对人性的扭曲和窒息。

凌琪

新闻推荐

安南去世,改革联合国是最大遗产

■观察家他对联合国最重大的改革,是拓展了可依赖的基础:主权国家外,还有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安南去世...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米格尔街》: V.S.奈保尔童年时代的街坊邻居们)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