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北部圣德尼奥尔图书馆,建于20世纪初,收藏有曾四次担任英国首相的威廉·莱斯顿的藏书。□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说,一本好书是“卓越思想者宝贵的生命之源,超越生命本身,值得永久保存并珍藏”。第24个世界读书日以“读经典 学新知 链接美好生活”为主题,正应了这一句话。毫无疑问,书籍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不是实物,而是关于它们蕴含的文本、思想及传播。它通向阔大的精神世界,链接了更加美好智性的生活。
书籍的文本内容,能传达信息、激发思想、教授知识、感动人心,但除了承载文本之外,书籍还传承了众多其他的历史印记,而人类制作书籍的历史,也是一部珍贵的艺术史。近日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以书籍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地阐释了书籍的过去与未来。
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历史
毫无疑问,书籍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都正在也并将为具有革命性的数字技术而改变。但在大卫·皮尔森眼里,人类的每一本书,都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大卫·皮尔森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图书史专家,剑桥大学博士,曾担任英国国立艺术图书馆收藏部主任、英国目录学协会主席。在《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中,大卫首先写的,是历史中的书籍。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特征。大卫写道,历史上,书籍还是权力与魔法的证明甚至化身: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米兰公爵普洛斯帕罗说:“书籍是我广大的公国”,占领并销毁他的书籍,也就是将他的权势推翻。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博士,为了逃避惩罚,破釜沉舟的最后一招是烧毁自己的藏书。书籍是交流及传播信息最重要的媒介,为了控制它们潜在的危险,焚书成为一种能够煽动情绪的文化意象。纳粹是臭名昭著的焚书者,20世纪30年代纳粹焚书的篝火众所周知。而焚书的历史还要更为久远。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曾以“焚书坑儒”来控制人们的思想。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度》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经典,就是因为书中描写了一个读书和拥有书籍都是犯罪的社会,书中消防员的职责之一就是焚书。
虽然如此,但无可抵挡的是,书籍自出现以来,随着市场的普及,引发了娱乐、教育和政治领域的众多变革,为不计其数的人带来了精神及智识上的成长。在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壁上,一幅11世纪的马赛克图充分说明了书籍及其蕴含的思想,千百年来被人尊重的崇高地位。在这幅画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和他的妻子侧坐拱卫着耶稣,皇帝手里捧着一袋钱,而耶稣则握着一本书。
《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不仅梳理了书籍的历史,还用大量珍贵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籍图片,展现了“每一本书的独特历史”。比如书中提到的梵蒂冈图书馆保存的两本5世纪的“维吉尔诗集”手抄本。这两本书都配有图画。它们是西方最早的插图书之一,插图描绘的都是文本中所提到的场景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将文本内容视觉化。而对于一本书而言,插图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插图书籍数不胜数,图文书早已为读者喜闻乐见。而包括插图、字体、设计等等因素,在历史的积淀中让书籍可以超越其文本而变得更为有趣。如大卫所说,他写这本书的一个目的,“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书籍不仅是页面上的文字,它们还曾经被拥有、被阅读、被收藏、被代代相传,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历史。一本书的实体形式、文字内容、个性历史等各方面,共同组成了这本书的整体。”
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
书籍是为了传播知识和思想而存在的,因此研究
书籍的历史,必然需要关注书籍的接受和传
播。因此在《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中,大卫·皮尔森专门用一章来
阐述图书馆的集体价值。他认为,作为一种实体,人们对书籍的体验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因此,图书馆的意义就不仅仅是收藏文本资料,“成功的图书馆,不论新旧,是将其提供图书资料的功能与良好的使用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一个让人满意的整体”。许多人喜欢去图书馆,是因为图书馆能让人感受到历史及知识积累的关联。
大卫认为,对历史悠久的图书馆而言,其作为整体的价值远远超过其藏书的总和,”因为图书馆本身显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间点上,读者群个人或集体的兴趣所在。了解某些私人或机构图书馆历史上的藏书内容,并将它们与同时代的其他图书馆进行比较,我们能勾勒出几个世纪以来图书收藏的宏大画面。我们能够判断当时图书馆的平均规模是多大,藏书语言或主题的变化趋势,书籍的出版地区等。我们也能得知哪些书籍受欢迎,哪些书并不流行。”在这一个意义上,图书馆蕴含着有关阅读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比如,如今非常罕见的书籍,在当时可能是被广泛阅读的畅销书,而那些如今仍能见到许多复本的书籍,在当时可能阅读的人很少。“研究一份17世纪末的书籍拍卖目录,我们能看到当时的苏格兰作家约翰·巴克莱用拉丁文写成的浪漫小说《安格尼斯》很流行,常常出现在读者的书架上,远远胜过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那些经典文学作品”。
数字化变革之下,书籍会消亡吗?
作为一部以书籍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书,《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当然也重点探讨了书籍的未来。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实体书的价值和前景究竟如何?书籍究竟会不会消失?
反对书籍会消失这一观点的人们,常常会用那些曾与书籍平行发展的媒介为论据。例如广播或电视出现时,都曾是书籍的竞争对手,但时过境迁,书籍依然蓬勃发展。而在大卫看来,这个推论有误,“例如《傲慢与偏见》,众所周知,它的改编电影与奥斯汀的文本并不是一回事儿,人们希望两者都能体验,因为收获各不相同。所谓电子书的威胁,也可以说是对读者的承诺,是作为令人满意的改良替代品,在不明显改变阅读体验的同时,完全取代纸质书。”如作家道格拉斯在《书籍末日》一书中所言:“在娱乐行业,杀手级的技术通常只会让设备过时,例如CD摧毁了唱盘和唱片的市场,但并没有改变任何一种音乐的流派。”对书籍而言,物质形态也许就是这个“设备”。
事实上,这些年数字化的内容和数字阅读的硬件发展都非常快。早在2004年底,谷歌就宣布启动一项庞大的数字化项目,计划将一些大型图书馆的馆藏转换为数字形式。而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从电子屏幕上开始学习识读的。2012年伦敦一所学校为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提供纸质书的替代品,成功地让他们爱上了阅读。
而未来的图书馆,或许会如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场景,欧比旺·克诺比去那里寻找一些过去采集和记录的信息。图书馆的空间与都柏林三一学院著名的长形阅读室非常相像,但里面的“书籍”都是存储电子信息的胶囊,想获取里面的信息,就要在电脑上读取。
新闻推荐
《雷神3:诸神黄昏》上映于2017年11月3日,是雷神个人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宏大漫威电影宇宙的第17部作品。该片由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