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2020年的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
而今年的世界环境日注定不一样——因为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封锁令”,工厂停产、交通停滞、全球数十亿人待在家中——这让人类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当大多人不外出时,环境会发生什么。
空气变好了
疫情期间,很多人感觉空气质量变好了很多,这并非错觉。
二氧化氮,这种高温下呈棕红色的有毒气体,是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来自汽车、工厂等的排放。春节期间,中国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会显著减少,节后浓度又迅速上升。但这一情况在今年发生了变化。
为了防控新冠疫情,各地从春节开始都采取了居家隔离、推迟复工等措,这让二氧化氮排放量长时间没有回升。到了3月中旬,随着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其他国家也陆续开始实施停产停工措施,对应地区的二氧化氮浓度同样显著下降。例如欧洲最早暴发疫情的意大利,其北部的工业区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阻隔而废气聚集,一直是欧洲重污染区之一。而开始封锁之后,该区域的二氧化氮排放下降了40%。
除了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下降显著,原因同样是工厂停工和交通停摆。根据科学杂志《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与去年相比,2020年4月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7%,降到了14年前的水平。
受新冠改变最大的地方,可能当数印度。2019年的《世界空气质量报告》显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前30个城市中,印度包揽了21个。而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封城”之后一周内,该地区PM2.5下降了43%、二氧化氮浓度下降了71%。
印度首都新德里2019年12月和2020年3月的空气对比。图片来源:CNN
水变清了,动物也更活跃了
除了空气,河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
在意大利实施“封锁令”后,威尼斯运河水变清澈的图片传遍了社交媒体,人们很少见到这么碧蓝的河水。而欧洲航天局(ESA)的卫星照片更直观地显示出了,相比一年前,今年4月的威尼斯河变化之大——河面清澈,连水底的地形都能清楚看到。卫星图片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威尼斯运河上基本没了船只,河水清澈见底。图片来源:ESA
而在海里,货船和游轮停在海港使得噪声也在减少,鲸鱼等海洋生物受到的压力在降低,更安逸地游弋。康奈尔大学的海洋噪声专家米歇尔·富尔奈(Michelle Fournet)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中表示,“邮轮停运后,几乎立即减少了全球海洋噪声的水平,我们可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海洋噪声停滞期。”
活动范围变大的不仅是海洋生物,陆地上的野生动物也出现在了城市里。2020年3月21日,野山羊成群结队在英国小镇兰德诺闲逛。图片来源:Christopher Furlong
2020年3月10日,因为无人喂食,上百只猴子为了食物在泰国华富里打假。图片来源:Sasaluk Rattanachai
2020年3月25日,一只美洲狮出现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大街上。图片来源:AFP
疫情改善环境可能是短暂的
但疫情给环境带来的不全是好消息。一大环境副作用就是塑料制品数量猛增。为了阻止病毒传播,人们比以往更加愿意使用塑料制品,从一次性手套等医用品到塑料袋等各种东西。为了应对疫情,包括日本、英国、印度在内的多个国家都搁浅或推迟了禁塑令。
同时,病毒带来了环境利好也只是暂时的,当“封锁令”结束时,各种污染将会重来。最早解封的中国证明了这一点。解封后不久,中国的二氧化氮排放量很快恢复到了往年水平。
来源: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
链接: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images/146741/nitrogen-dioxide-levels-rebound-in-china
不仅如此,很多专家还担忧随后还会有更大的反弹。德国联邦环境署主任达克德克·迈斯纳(Dirk Messner)说,如果回顾过去的经济危机时期会发现,“在经济衰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之后,随着经济恢复,更高的排放量就会接踵而来。”
很明显,指望疫情迫使人们闭门不出来实现节能减排是不切实际的,这种好转是难以持续的。况且,即便是全球大停摆,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过下降了17%,而根据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明确了在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碳中和,也就意味着在2050年左右,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要与自然界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全球新增超20万创新高,疫苗峰会宣布设立20亿美元专项基金|国际疫情观察(6月5日)
(本文持续更新中。文中段首所示时间为本文更新时间。)全球0800【全球疫情汇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数据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