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昀
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和关键时期,这个时间段小学生的习惯决定着其今后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行为品格和人生素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在小学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不单单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了解培养小学生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培养的有效方法,是提升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习惯养成的现实意义
习惯是生活中一点一滴逐渐积累的,对学生语言、行为、思想等有明显的影响。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阶段,可塑造性强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模仿是他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周围的人和事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素养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思维架构上形成雏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习惯养成主要分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方面。一方面在学习上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独立思考、勇于发问等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好习惯、在英语课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另一方面,在生活习惯中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掌握礼貌礼节的知识,学会现代文明社会的活动规范,使学生能够和谐且全面健康发展。
三、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
教师应严格实施教学规范,初次教学时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以练为主,把学和练有机统一起来,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行为定势,良好的习惯才会逐步形成。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教师则扮演学生,教师做一个标准的鞠躬礼示范并大声说道:“老师好!”而扮演老师的同学则大声说:“同学们好!”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其次,良好的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耐心和毅力,教师在实际教育中需要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让学生一日三省吾身,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对于出现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也在家庭,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阐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沟通,使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能够通过微信电话等与家长第一时间取得联系,通过学校家庭两手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过来。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学校、教师、家庭共同督导下,学生长期训练的结果。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不但对学生学习和思想品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健全和提升自身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高新区实验小学)
新闻推荐
据英国《每日邮报》最新研究发现,更年期晚还可能带来另一个好处——保持大脑机能,甚至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女性平均在51岁时就会进入更年期,而每延迟一年,其大脑都会受益。据报道,在一项涉及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