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小猪佩奇》剧照
最近动画片《小猪佩奇》在网络爆红,但同时也产生极大争议。它源于英国,每集只有5分钟,讲述了小猪佩奇和家人的幸福生活,深受国内外幼儿和家长喜爱,也在社交网站上以热门话题和表情包的形式,被网友拿来自嘲和娱乐。但渐渐地,这个原本表达亲情、友爱的动画形象,却被部分网友添加文身、混社会等恶搞元素,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社会人”的标志。
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后,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猪佩奇遭抖音封杀”,依据是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写着“抖音社区规则”的图片,且“小猪佩奇”关键词一度在抖音平台搜索无结果。“被封杀”为什么偏偏找上了这只粉色的小猪?究竟是谁把小猪佩奇变成了所谓的“社会人”?
“抖音社区规则”是官方发布还是网友自娱自乐?
在这张网传的“抖音社区规则”图里,罗列了抖音社区禁止传播的几类内容,比如禁止歌单、色情低俗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引人不适行为等。但略显突兀的是,这几项内容之上还有一个名叫“禁止元素”的栏目,后面跟着四个字:小猪佩奇。
记者调查发现,在抖音平台,不仅“小猪佩奇”还“活着”,所谓禁止歌单中的曲目也依然在抖音平台广泛传播。抖音内部人士也向中国之声证实,网传的“抖音社区规则”并不存在。
“二次创作”让小猪佩奇背了锅
那么究竟为何,这个莫须有的“锅”要小猪佩奇来背呢?《广电时评》执行主编何天平介绍,动画片本身保持着“不用难字、没有长句、不含偏见”的优点,这场“风波”的焦点并不在小猪佩奇的内容上。
“作为动画片本身的《小猪佩奇》并不存在内容层面的问题。”何天平介绍,“它甚至比我们熟悉的喜羊羊、熊出没等作品具有更成熟的一个品相。它作为英国近两年产生了不错社会反响的学前儿童动画品牌,传递的价值观、家庭观和情感观都是正面积极的。”
小猪佩奇的火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它是一部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
第二个阶段,一些片段被“二次创作”,诸如第132集吹口哨的片段以及片头的家庭介绍,被恶搞为种种方言版本广泛传播;
而到了第三个阶段,一句从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流传的“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将这只形似电吹风的粉色小猪,从儿童的动画世界,吹到了成年人的“娱乐场”。二维的低幼形象和“社会人”气质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得“小猪佩奇”的元素在社交网络环境中病毒般传播,各种周边衍生品悉数登场。
“小猪佩奇”的元素,由此被打上了“社会人”的标签。
从“小猪佩奇”到“佩奇”文化,年轻人在赶时髦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小猪佩奇”的相关内容,较前一段时间已有所减少,而减少的内容大多与其“社会人”的标签有关。换句话说,“小猪佩奇”虽没有遭到抖音等平台的“封杀”,但“社会人”标签的逐步剔除才是事件的焦点。
“这一次小猪佩奇的焦点在于这部动画片在年轻社群的传播过程当中意义发生了形变和解构,从一个可爱萌化的卡通形象变成了一个带有高度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社会人\’形象,背离了它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引导作用和正向意义。”何天平介绍,“尤其在一系列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当中,小猪佩奇的走红逐渐使它被异化成了一个青年亚文化身份确立和彰显的独特符号。但在实际上它的符号内涵又可能是充满了成人世界的世俗想象的。”
当“佩奇”现象变成“佩奇”文化,被裹挟在其中的许多青少年们只能用追逐“时髦”来表达:自己并没有落伍。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看过动画片小猪佩奇。
新闻推荐
如今的运动“套餐”可谓越来越丰富,除了要配齐高科技跑鞋、衣服、护具、腕表等,音乐也是很多人运动时的“标配”。加上近两年无线耳机的类型越来越多,运动早已不是闷头苦练的枯燥过程了。不过,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