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小兵
“太好了,我家的二亩撂荒地通过政府‘牵线\’,终于流转出去找到‘婆家\’了。以后,每年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安心打工创业了。”这几天,行走在华亭县上关乡水联村、陈家河村,听到最多的就是土地流转给村民带来的幸福。
原来,春节后,由上关乡政府牵线搭桥,将水联、陈家河两村240亩土地,采取代耕代种、转租转包的形式,流转给了种药、育苗产业大户。
“过去一家人都忙在地里,一年下来‘刨\’不出几个钱。现在把地流转出去,不用自个儿操心了,还能领到流转费。我们两口子在县城打工,一年下来轻轻松松能多挣三四万元。”谈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水联村村民王福乐呵呵地算起了“增收账”。
“现在,随着农村务工人数的日益增多,村里的耕地撂荒现象连年增加。部分村民未通过政府出面牵线搭桥,私下进行承包或流转,因为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有的到期不能按时退还,有的领不到流转费,导致矛盾纠纷时常发生,影响了邻里关系和村民收入。”上关乡办公室主任张小刚介绍说,“现在,通过政府牵线,将土地流转给产业大户和合作组织,签订了合同,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同时,流转还能使一家一户的‘花花田\’实现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期,记者了解到,在该县“核桃之乡”上关、神裕,“药材之乡”马峡、山寨、河西等乡镇,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的方式,将因外出务工而撂荒的土地托转给产业大户和合作组织,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头痛事。
据悉,近年来,为了让土地“流”出规模,“转”出效益,华亭县政府牵头,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形成了县有流转服务中心,乡镇有流转服务站,村有流转服务点的管理机制,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纠纷调处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管理规范化运行,使农村经济一下子活了起来。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