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玉成赵晓燕何义文)关山脚下,汭河岸边,曾经世代居住在石砌墙、干打垒、茅草屋里的华亭农民加速“远离”土坯房,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今年5月,华亭县打响了消除土坯房攻坚战,计划用三年时间,让所有农民告别土坯房。到目前,全县已改造消除4000多户、2.1万间。
12月1日,记者前往华亭县安口镇、神峪乡、上关乡、西华镇,在曾经还是土坯房唱“主角”的村社农户之中,感受他们“乔迁新居”的喜悦。记者看到,那些曾多年住在土坯房里的农民,不但依靠好政策住上了好房子,他们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今年70岁的崔治学家住安口镇南山村沟口社,今年家里盖起了10间砖木房,修了围墙、大门、厕所。而崔老汉最大的喜悦并不是土房变砖房,而是借助消除土坯房,村里配套水利项目,给门前的水沟修了护坡,“以前只要下雨,河水就漫出来,能泡到土房的墙根,让人又惊又怕。如今,河水有‘笼头\’了,咱的房子也不怕泡了。”
华亭农村的土坯房,尤其是关山林缘区的石砌墙、茅草屋,作为一道落后的风景让华亭人“如鲠在喉”: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大、生活习俗落后。1.4万户农民,8.5万间土坯房,对华亭的决策者来说,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一份不可放下的责任。群众住不安稳,怎奢谈小康?向土坯房宣战!
这的确是一场攻坚战,县上集全民之望、举全县之力、汇多方资源,向农村落后面貌、向陈旧生活习俗、向居住安全隐患“宣战”。
在实施过程中,该县灵活运用了“加减法”:加法,就是以整合整乡整村推进、旧村改造等项目40个,形成6亿元额度的投资,再结合双联行动,发动全县131个帮联单位、3516名帮联干部和108户民营企业,吸纳民间帮扶投资1.5亿元,让财力、人力、智力向改造土坯房集中。减法,就是5个月时间,全县完成改造消除4000多户2.1万间土坯房。但减少却不“清零”:马峡镇苍沟村、燕麦河村等已经实施整体移民搬迁的区域,县上又专门下发文件,对部分山区特有的石头墙、茅草顶房屋等尽可能保留原貌,给文化传承留下了根脉,给游子留下了寻觅乡愁的根基,给发展特色旅游留足了空间。安口镇前峰村就地改造,保留山乡韵味;山寨乡刘河村突出特色,建成了回族风情民居群。这是加中有减,减中有加。
借助消除土坯房,全县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随之跟进:全县硬化村社道路15公里,配套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33套,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7处、文化广场12处、乡村舞台26个,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
令人欣喜的是,华亭土坯房改造不但变新变美了村子的自然环境,也让住在土坯房里的农民革除了世代沿袭下来的陈规陋习,开始养成新的文明生活习惯。曾经人称“烂泥湾”的策底镇小南峪村,如今村貌一新,一条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家家改造了房子,硬化了院落,村庄有了行道树、排水沟、绿化带、体育场、乡村舞台。村里面貌变了,大伙儿发家致富的劲头足了,收割了庄稼就侍弄起药材、养殖等赚钱项目;文体娱乐设施齐全了,农闲的村民们藏了麻将、丢了扑克,老年人爱上了健身舞,小孩子恋上了农家书屋,年轻人则绕着“社火头子”柳志军转圈圈,习练老唱词,排演新曲目,思谋着进了腊月门以后,走乡串户,轰轰烈烈地“火”几把,再到全县曲子戏调演的大舞台上夺回个头奖。
在上关乡磨坪村,以往寒冬时节只能用冷清来形容,但今年却显得特别热闹: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工作人员正忙着丈量、验收广场、围墙、文化墙工程,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凑着热闹;稍远处,青瓦白墙之间,几名老头、老太太在阳光下拉家常、下象棋、做针线;再远处,两户人家正在拆除老土房,拖拉机声、工料碰撞声传递着村民新的希望。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