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兵
“我家的12亩土地全部流转给药材公司统一种药,我在公司上班,不仅能领到5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每月还能领到2000元的工资,比自己种划算多了。”3月20日,走进华亭县马峡镇润塬药材公司,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正在公司车间里整理药苗的马峡镇寺沟村村民刘正杰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寺沟村的土地大多在关山林缘区,地块零散,气候阴湿,自己种庄稼,一年到头,细算下来,有时还赔钱。”种地咋还能赔钱?面对记者的疑惑,刘正杰拿出本子算了一笔“种粮账”:“种一亩小麦,籽种50斤,60元;化肥10斤,10元;一年少说得费20天工,一天工按60元算,1200元;收割打碾最少得花机械费80元,一亩小麦投资共计1350元;我们这山地,小麦产量低,好年份丰产丰收打500斤小麦,收入600元;里里外外一算赔了750元。”看着刘正杰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我们不由得佩服他是个有心人。刘正杰感叹道:“早想到外面打工去,但一来怕土地荒了可惜,二来走了家里房子、牲口也没人看管。”
“家门口的润塬药材公司建成生产后,我们村里大多数人都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这也让我们实现了打工、照顾家里两不误的愿望。现在,我和老伴、儿子都在公司谋到了职业,一家三口都成了‘上班族\’。”刘正杰说,“我们这土地虽然不适合种庄稼,但却是独活、大黄等喜阴湿药材生长的‘风水宝地\’,过去,我们农户大多都种药,但都是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效益自然也不太好。现在,我们把自己的‘花花田\’流转给药材公司,公司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挖、统一销售的方式全部种上了独活、大黄等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种地成本降低了,效益和产量却提高了,这让以往贫瘠的土地‘生了金\’,实现了农户公司‘双赢\’。”
“土地流转出去,我们的收入翻了翻。”精明的刘正杰在本子上又给我们算了一笔“增收账”:“现在,我和老伴每月工资1500元,儿子每月1800元,一年在公司上班10个月,全家工资收入就要4.8万元,旱涝保收,再加上12亩土地流转费5160元,总收入5.3万元呢。”
“这一算对比账,同样的土地,流转出去统一种植比自己种一年能多收四五万。”看着账本,刘正杰喜滋滋地说,“不光收的多,操的心少了,活也轻松多了。”
“不光我,我们村很多人都从公司领到了上万元的工资呢。”刘正杰介绍说,“去年,润塬药材公司从我们村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全部种了药材,村上有100多口人常年在公司打工,领上了工资,大家都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
“现在,村里有了润塬药材公司这个致富大靠山,我们村民都放心也乐意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统一种植。新的一年,但愿风调雨顺,药材收成好,公司效益好,我们大伙都能在公司里挣到钱,过上好日子。”看着手里一株株充满活力与生命的药材苗,刘正杰对“流转”来的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而在华亭县,像刘正杰一样“流转”来的幸福并非个例。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耕地撂荒连年增加的现象,让土地“流”出规模,“转”出效益,华亭县政府牵线搭桥,将“核桃之乡”上关、神峪、安口,“药材之乡”马峡、山寨、河西等乡镇因农民外出务工而撂荒的土地托转给了产业大户和合作组织统一种植,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头痛事”,也让土地“生了金”,实现了企业和农民互利双赢。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小兵仲夏七月,骄阳似火,华亭大地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到处一派忙碌的丰收场景。“现在收麦从割、碾、扬,全程实现了机械化,和过去相比省时、省事、省钱了不少。”7月10日,记者在上关乡上关村南...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