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小兵
华亭县有这样一位农民“艺术家”,他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把一粒粒普通的五谷杂粮能做成一件件造型别致的人物头像、行云流水的书法、美观生动的图画等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给自己“绘”出了一条致富路。
这位农民“艺术家”叫薛忠,1976年出生于策底镇策底坡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喜欢读书写字,尤其喜好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由于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分担家庭重担,先后在水泥厂、建筑工地、小煤矿当过小工,虽然辗转很多地方,干过好多工种,但打工之余,学习画画、临摹书法从未间断。“虽然自己是个农民,但心里一直有个艺术梦。”薛忠说,“打工间歇,写写画画,也算对梦想的追求,心里也感觉踏实了很多。”
真正的筑梦路始于2005年4月的一天,薛忠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陕西省洛南县有位农民用粮食做出各种艺术品,经济和艺术价值可观,在当地颇有名气。于是,他想,自己也是农民,对粮食有着深厚的感情,学到这门手艺,一来可以圆了自己多年的艺术梦;二来以粮食为素材制成艺术品,既是对粮食的讴歌,唤起人们对滋养自己的粮食的感恩之情,也是对土地、对劳动的颂扬。
主意拿定后,他专程赶到陕西省洛南县八里桥乡找到了这位农民艺术家罗宏柱,想拜其为师。罗宏柱见薛忠为人忠厚、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同时又家境贫困,他不仅收薛忠为徒,还减免了部分学费,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全部传授给了薛忠。
2005年底,学成归来的薛忠在家里开始了自己的粮食艺术品创作。用小麦、玉米、豆类等各类粮食制作艺术品没有任何模具,全部要用手工,要求活慢而艺精,每件艺术品制作要经过构思、选粒、浸药、蒸熏、风干、晾晒、磨板、粘贴、修饰、装框等十几道工序,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薛忠介绍说,粮食艺术品做成后,可以防虫蛀、防腐蚀,能长久保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适用于宾馆大堂、会议室、办公室及客厅、卧室悬挂装饰,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走进薛忠家,四周柜上陈列着一幅幅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粮食艺术作品,既有精巧、细腻、秀丽、婉约的,又有粗犷、奇拙、奔放、简练的,人物头像、各种字体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尤以毛主席头像和“毛体”粮食字书法最为出色,有装裱成条幅、方斗、横幅的,件件都让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
2006年,我带着自己的得意作品“毛体”粮食字《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展览,受到纪念馆的热情接待,观众给予了好评。薛忠介绍说,之后,我的粮食艺术品又在平凉崆峒大剧院展出,引起甘肃省国画院副院长李秀华教授的青睐,李教授又推荐我到兰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名人字画拍卖会上展出了粮食艺术品,受到了兰州市民的好评。
“2007年和2008年,我的粮食艺术品四条屏一幅市场售价1500元、斗方300元,一年能销售四五十幅,虽然收入不是很多,但一家人的生活费足够了。”薛忠说,“最关键的是向社会推荐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也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感觉很自豪。”
苦心人天不负。薛忠的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和他的粮食艺术品荣获了“第二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等荣誉称号,得到社会的肯定。
“粮食艺术品制作本钱少,不愁原料、不愁市场,效益还好。作为一个农民,是发家致富的好营生。”薛忠说,“但愿更多的人能参与这门艺术,闲暇时用双手‘绘\’出多彩的致富路。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门艺术,让这门艺术真正走向市场。”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粮食艺术品制作,薛忠满怀感情地说,“出于对自己梦想的追逐、对这门艺术的保护,我一定会把这个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