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馆内参观。
□本报记者刘亮张小兵文/图
你见过五六十年代照明的油灯、马灯吗?你还记得曾经手工制作布鞋的工具拧车子、针锥子、针线蒲篮子吗?解放初期纯人工劳作的小煤窑是怎么采煤运煤的……这些,你都可以在华亭砚峡文史馆找寻回味。
走进华亭县城中心的砚峡社区,一座全玻璃结构的透明建筑耀眼夺目,门楣之上木质匾框的“砚峡文史馆”几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2005年,由于煤矿采空塌陷,我们全村300多户群众从偏远的砚峡村整体移民搬迁进了城。随着时间推移,后辈们逐渐淡忘了曾经的乡土和历史。建设文史馆,就是要群众记住过去,传承历史。”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琪介绍道。
拾级而上,进到馆内,玻璃墙摆放的一个个陈列柜里,陈旧的竹编灶虑、锈迹斑斑的墨斗子、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资料与实物记载了砚峡村的历史变迁。馆内最为醒目的是墙上悬挂着的展示砚峡群众居住环境变迁的六幅照片:解放前隐藏在山涧的茅草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坯房、八十年代的砖土结构的灰瓦房、九十年代瓷砖贴面的红瓦房、本世纪初的小康村群落、今天矗立于华亭县城中心的高楼大厦。“看着这些东西,就让我想起了以前的那些日子,现在生活虽然好了,我还是经常带着孙子来着看,叫他们知道根在哪里。”正在馆内参观的砚峡社区居民王奶奶说。
“文史馆占地140平方米,内有展柜26组,陈列各类展品200多件,涉及一些珍贵的原始证件、生产生活用品、各类农耕用具等9个方面的相关历史资料。”李琪说,今年,社区又投资150万元,新建了文化广场,分乡贤文化、煤陶文化、农耕文化三大板块,通过实物、浮雕、彩绘、图文等形式,原汁原味地记载和展示了一部砚峡人薪火相传、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辉煌成就,从侧面也反映了华亭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之路。
“移家砚峡千层岭,洒泪丘园三百年。”在乡贤文化板块的展示墙上,“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诗作《甲子冬至》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情感。“砚峡新区新命名,原名就是砚峡村。原距县城十公里,山大路弯沟又深。”在文化墙上,社区文化名人张晓明、李永帧等人描写和赞美现代生活的诗篇也赫然在列。
“低矮潮湿巷道深、油灯胸前弓腰行、镐挖手刨采煤炭、一次只担百十斤、贩运煤炭到平凉、赚点小钱把家养”、“采煤方式新工艺、安全生产翻几倍、煤矿环境大改观、工人下班很悠闲、下棋聊天都开心、增学技能当标兵”,在煤陶文化板块,一组组浮雕生动地展示了砚峡煤陶文化从原始开采到全机械化开采的巨大变迁历程。“旁边陈列的都是当年矿工井下挖煤用的工具,”李琪一边引导参观一边介绍说,“现在,我们社区还有很多人在煤矿上班,家里人都能通过这些浮雕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场面。”
今天我们将农耕器具、采煤工具、家居生活等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原汁原味地记载了砚峡乡民敢为人先的发展史和老一辈不屈不挠的奋斗过程,目的就是教育居民致富不忘根本,激发党员群众富而思源和爱党、爱国、爱集体的朴素情怀。李琪深有感触地说,“文史馆是存放灵魂、寄托希望的地方。我们希望现在的青少年参观文史馆后能饮水思源,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做到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学习、孝敬父母。”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