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满楼
但凡平凉人,打小都听说或传唱过“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哇窝”的民谣。好像我们平凉人都是来自山西洪洞县,我们的根就在大槐树下。笔者不是民俗学家,不能确切考证这些说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但有一点,依据老辈人一代代的口口相传,我们大致可以确定,这个传说并非胡编乱造,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出处。
平凉人甚至部分西北人,把走路时双手交叉背在后头叫“背搭手”,把上厕所叫“解手”。对此,一些平凉历史、民俗研究者认为,要想知道民谣和“背搭手”、“解手”的出处来历,就要翻一翻老账。据说,这首民谣跟明代大移民有关。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一部分到河南、湖北等地,一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其中就包括平凉一带。今天,在平凉的某些地方把上厕所叫“解手”,这句方言的背后其实就是山西移民来平凉艰难历程的佐证。据说,当时为了防止逃跑,移民都被反绑双手,用一根长绳连结。要大小便,就必须报告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而移民们反绑的动作,也演变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搭手的习惯。
不过,平凉人当中只有部分人是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由于这些人来平凉较早,文化、习俗根基较深,对后来移民影响也比较大,很多不是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平凉人,在这首民谣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根也在大槐树下的论调。
有本土民俗学者认为,平凉作为古时边塞要地,战争不断,人口时常动迁,最早的原住民多为少数民族,如猃狁(xiǎnyǔn)、羌族、土谷浑,以及曾经融入平凉的北狄、西戎、鲜卑、突厥、回纥([hé]又叫回鹘[hú])等。他们虽然一度占据过平凉的个别地盘繁衍生息,但后来逐渐在长期的战争及生产生活中,与其他民族或汉族相互吸收、融合,成为“老平凉人”的一部分。可这些人也并非现在平凉人的主流,历代大移民及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平凉戍边的士卒,都是“老平凉人”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明代大移民规模最大,平凉以及周边区域流入人口数量最多,山西移民更是这些移民中的主流。这也就有了后来不管“老根子”是不是山西洪洞县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下”来的人的缘由。
1989年,笔者在山西洪洞县打工时,听当地人说过大槐树的故事,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的贾村,当地还在这里建了一个“大槐树公园”,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这里寻根问祖。至于是否有平凉人来拜谒过大槐树,不得而知。
说到平凉人的根在哪里,就不能不说平凉历史上最显赫的一批人——明韩王。当初,这些藩王在来平凉封地享受的同时,也从江南带来了大批的仆役、属官、护卫甲士、巫医乐师、歌妓,这些人成为另一种移民。这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移民进入平凉后,不仅将他们原居住地的饮食、服饰、语言、生产方法、风俗习惯带入了平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平凉原本的人文氛围,奠定了今天平凉本土文化粗狂中不乏细腻的底蕴。
当然,在平凉人当中,回民作为一个人口仅次于汉民的主流人群,他们中的少部分人“老根子”是跟“大槐树”有点关系,但只是民族融合后的“朦胧记忆”。据考证,平凉一些回民是元朝时西域信仰伊斯兰教士兵的后裔,因他们多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和“探马赤军”中,而被称为回回。元朝建立后,回回士兵就地归属,“与编民等”,即造册入籍,成为了新的域外移民——回回户。故而今天崆峒区、华亭县的一些回民,就是那个时候定居在平凉的。
要说“老根子”,今天分布于崆峒区南塬、北塬的回民,应该多是清朝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发生后,由陕西来到平凉的。至今,一些回民村庄还依然沿用着“老家”的名称。而居住在平凉城区新民路、南台、上寺台、兴合庄一带的回民,多数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河南等地逃难而来。
当然,笔者水平有限,对于平凉人的根究竟在哪里,也只能依照现有的史料或者传说略记一二,不一定准确,您看了就当是谝闲传吧。
其实,话又说回来,平凉人的根在哪里?这对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大家不分来历,不分民族,喝同样的水,吃同样的饭,说着同样的话,那咱们就是平凉人。根在这里,心在这里,情在这里,魂在这里,这里就是咱们的家。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