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建文张小兵
仲夏时节,走进华亭县策底镇大南峪村,记者见到了忙得热火朝天的第一书记王安民。他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天麻、葛根正处在生长旺盛期,得抓紧管护。天气晴好,得督促工队抓紧施工,争取让村民早日搬进新居。”
“80后”的大学生、平凉市水保科研所径流监测站站长,“屈身”到偏远农村主抓***,动力来自哪?“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我的职责。”王安民说。
先后参与完成近40项水土保持课题研究、参与科技咨询服务项目设计和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荣获地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的王安民,把踏实肯干的品质带到了大南峪。
***,贵在精准。一上任,他就白天走村串户“巡诊”,晚上因户质疑“开方”。推心置腹、谈心交心,村情民意大致明了,群众感情开始升温,帮扶思路逐渐明晰。“群众主要是穷在‘设施\’上、穷在‘土地\’上、穷在‘精神\’上。”面对村情民意,王安民心中便横下一条心:要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从此,搞调研、捋思路、求亲戚、托朋友、访部门、跑项目、拉资金……王安民开始四处寻求村庄发展之路。
大南峪村地处关山脚下,土质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为激发群众种药热情,他和村班子、帮扶队员商议,组织20多名药材种植户赴外地取经学习,并向原单位申请资助了2台电脑,协调全村四个社接通了互联网,种药技术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随后,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积极动员村“两委”成员、村上党员带头种植。经过一年多的示范带动,目前全村药材种植户已发展到148户,种植半夏、独活、川芎、大黄等中药材310亩,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
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化、高效化使用,他和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到陕西户县、兰州榆中、平凉白水等地考察学习土地集约化利用经验,将大南峪村2186亩土地进行了统一流转。由农民合作社直接经营,与深圳仁通葛业生物有限公司签订了100亩葛根种植订单,又与甘肃中兴堂生物有限公司签订了380亩油用芍药栽植合同,与杨凌忠妮树莓有限公司签订了1600亩树莓种植订单。“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盘活土地资源,解决群众就近务工,达到农忙农闲群众都有收益的效果。”王安民说。
为了使发展致富产业与改善人居环境两条腿齐步走。2014年,投资736万元的大南峪村基础设施建设暨生态旅游村建设项目开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30余户危旧房改造了,2.3公里的通村路和产业路硬化了,依村而过的小河治理了。如今,沿河边的水泥路,走进村子,自然散布的民居房屋被绿树掩映,溪水环绕;精心修葺的小公园碎石铺路、篱笆围墙;吱吱呀呀的大水车、依水修建的仿古桥、急流而下的小瀑布,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江南水乡的灵动与秀美。
“前些年,村子的路泥泞不平,房屋破旧不堪,草垛、粪堆到处都是。自从来了王书记,帮我们理路子、做工作、跑项目。现在,村容村貌大变样,我们的腰杆直了、心里也亮堂了。”谈起村庄变化,五保老人李金禄喜上眉梢。他说,在王书记的争取下,县上为他和雷天中、李银军修起了保障性住房,自己一分钱没掏就住上了坚固美观的新房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激。
为了使村民精神富裕起来,今年,王安民千方百计争取来了便民服务中心、中药材观光栈道、农耕文化园三个建设项目。“王书记把我们村未来几年都规划好了,跟着好干部,大伙心里都有底了。”村民曹文军说。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