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对一些街道、社区的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进行了走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各街道、社区以及司法部门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一批批刑释解教人员都获得了“新生”。
杨某十几年前入狱,服刑期间他积极改造,但出狱后由于既没技术也无特长,就业之路似乎暗淡无光。耿家庄社区得知这一情况后,了解到辖区刑释解教人员老吴是一名技术娴熟的司机,便劝说他陪杨某练车。一段时间后,杨某的开车技术得到很大进步,最终顺利就业。他对记者说:“他十分感激社区帮教人员和老吴对他的关怀,我希望能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刑释解教人员走上工作岗位,以此回报好心人。”
为了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进行地更彻底,街道帮教人员仔细统计了辖区内的服刑人员,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的前一个星期便积极与之联系,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的衔接工作。
为实现刑释解教人员“放出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创业有人帮,困难有人助”的工作目标,该街道专门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小组,在加强重点人员重点排查和重点帮教的基础上,对安帮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使他们能够再次回归正常的生活。
建兰路司法所所长李铁刚告诉记者:“我们在社区的积极协助下,通过广泛调查,把辖区那些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刑释解教人员作为基地安置的重点对象。在安置基地,帮教人员首先帮助刑释解教人员从心理上恢复他们重新步入社会时产生的疑惑和负担,并且为刑释解教人员开设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然后让受过技能培训的刑释解教人员在基地工作,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刑释解教人员刘某便是在安置基地的帮助下,重新成功的融入了社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澳门特别行政区社区事务考察团一行二十余人来到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参观考察基层社区工作。考察中,高度评价了“三维数字社区”集成应用管理系统。 &n...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