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当灾害造成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3000人以上、倒塌房屋300间以上,或因干旱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1.3万人以上四种情况的任何一种,立即启动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昨天上午,城关区出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危害程度,该预案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预案特别强调了在灾害发生后,应急救灾物资须在24小时内送达。
据介绍,为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规范紧急救助行为和提高紧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城关区制定出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与以往应急预案按照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单灾种,分部门的单灾害管理模式不同,本次出台的预案适用范围更广,不仅包括洪涝、暴雨、干旱、冰雹、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还包括地震、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重大生物灾害、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并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预案共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根据预案,城关辖区内若发生突发自然灾害,且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即启动应急预案:因灾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3000人以上,倒塌房屋300间以上;因干旱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1.3万人以上。
救灾救济是灾民最后一道安全线。为保证灾民正常基本生活,预案对及时紧急救助做了特别规定。无论哪种灾害响应级别,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要在24小时内紧急安排转移安置灾民,各种应急救灾物资也要在24小时内到达灾区,各级转移安置补助资金也要及时安排到位,确保抗灾救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区减灾委或民政局要在24小时之内,组织工作组赴灾区慰问灾民和核查灾情,掌握救灾工作情况和灾区救助能力,第一时间了解灾区需求并指导抗灾救灾;有关部门每天执行灾情零报告制度,直到灾情基本稳定。预案同时要求,区民政局和各街道根据辖区实际,充分利用辖区广场、公园和学校操场等地点,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及设定转移路线,保障灾害发生时临时安置受灾群众。
当前的救灾工作,早已不是往年的民政、救灾部门“单腿走路”。多年救灾的经验证明,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各级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相关部门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对此,预案特别强调,在灾害来临时,城关区减灾委负责组织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指导全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28个成员单位要快速、高效地配合开展救灾减灾和重建工作。28个成员单位中,区财政负责救灾资金的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教育、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负责灾区学校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讯设施的修复;科技、农水、林业等部门将对灾后重建提供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卫生部门负责灾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雁北街道雁滩大桥社区开通新浪微博。在微博上,社区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工作办事流程、各种活动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发布在上面,即简...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