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捞外快,占道摆地摊,换了马甲我也认识你!”日前,武汉网友发帖爆料:洪山区城管局一城管员,白天作为执法者在街道巡逻、检查乱摆乱放,晚上则化身为练摊小贩,在路边摆摊卖茶杯。
对此,官方先是回应说按照相关规定,作为执法人员,不允许从事此类经营活动。不过后来官方又改口了,武汉城管官方微博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洪山城管人士则表示:“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
在这件事上,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在最初的舆论场中,许多网民并没斥责“地摊男”,反而深表同情。不过“卧底说”一出,许多人又开始质疑:真要“换位思考”,平时摘了帽子、脱了制服,到路边摊走走,了解贩夫走卒的生态,何苦做足这样的功夫?
跳出这件事本身,小马飞刀以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些相应的天然权利,生存权就是最重要的权利。现实生活中,摆摊者大多为社会弱势群体,但社会没有理由漠视他们的生存权利,善待弱者的生存权利总是政府的责任。虽然小摊小贩的存在似乎不是城市的光荣,却是城市多元化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关注或者歧视他们,不仅检验着我们的良知,更是城市是否具有包容力与人性关怀的试金石。
但是,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许多执法人员将小摊小贩当作“整治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于是各种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关于这一点,不需多讲,大家听到的、看到的不会比小马飞刀少多少。事实上,城管部门面对的多是城市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而非暴力团伙,但多年来城管执法却不断遭遇这一群体的暴力抗法,在有些人眼中城管人员已然成为弱势群体,有的地方为城管部门配备了防暴的全副武装,有的地方让公安部门直接进驻城管部门,可是越是这样,问题越多,成了一个死结。
其实城管和小贩都不容易,如何化解这个问题考验着执政能力。一座城市的管理执法基础来源于城市的定位,浮夸的定位并不能给城市管理带来恰如人意的效果。如果执政者能转变观念,在城市规划时兼顾各方利益,给小摊小贩留出生存空间。比如划定更多的低成本经营空间,让流动摊贩相对固定化,对小摊贩多服务少收费甚至不收费。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现实条件下,让更多的人拥有谋生的渠道,也不至于影响市容,何乐而不为。要知道,小摊小贩们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谋生,他们是老实的公民,我们不能把他们最后一条出路都堵死了。难道我们非得逼着他们与城管成为阶级敌人?非得逼着他们去偷去抢去违法?非得逼着他们等着国家并不宽裕的财政去救济他们?
新闻推荐
▲一雨成河居民出行受阻本报讯8月8日,本报报道了城关区火车站西路的红山根西村铁路局八栋楼家属院旁的街道积水成河的问题。然而,此问题见报后,相关部...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