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娅莉
告别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住进暖和又亮堂的新屋已三个多月了,但搬进新房时全家那种喜悦之情仍历历在目。2013年8月份,作为农村危房改造的受益对象,静宁县甘沟乡响河村村民闫四平一家在政府的帮助下,乔迁新居。
闫四平的新居为一字排开的三间砖混房,灰瓦、白墙、铝合金门窗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室内宽敞明亮,乳白的墙面,洁白的瓷砖……而谁也不曾想到,这套房子不久前还是两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闫四平一家五口,之前就一直生活在这两间又低又矮、破旧不堪的窄小危房里面。
苦于囊中羞涩,改善居住环境成为闫四平一家人的夙愿。直到2013年3月份,这段辛酸的“蜗居”史方被打破——得到政府10500元危房改造补助款的闫四平,在自家的原址上开始翻建了一套崭新的砖混结构的房屋,距他的新房不远处,还有部分老乡的房子正在大兴土木中,他们都是和闫四平一样曾经怀揣新居梦却无力解决的贫困户。
安居才会有乐业。“房子问题解决了,我可以安心地出门打工挣钱了。”沐浴着冬日午后温暖而惬意的阳光,闫四平告诉记者。
在平凉市,像闫四平一样受益于政府危房改造项目的农村危房户越来越多,灵台县店子村、泾川县柳寨村、静宁县杨桥村、崆峒区赵塬村、庄浪县上洼村……农村危房改造由点连线,由线到面全面铺开。2013年,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完成21000户,这一数字远远超出省上下达的任务。而数字的背后,蕴含的是平凉市各级政府部门对民生项目的高度重视。每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解下来后,忙碌的不仅是改造户,政府一线工作人员更是奔波在山路上、村道上、农户家,摸底调查,公开评议。还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资金监管,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民心工程圆满完成。平凉市还把危房改造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土地整理、双联工作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整合项目、资金和力量,配套完善村社道路、供排水、卫生所、幼儿园、便民超市、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不断扩大和提升了村庄建设的联动效应。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