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青
初春的冰雪还未融化,但泾川县的农民群众早已忙碌起来。
2月17日,记者来到丰台乡兴元果品科技示范农场,见到全市第一个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马正兴。他正坐在办公室“研究”几份报纸。“春节前,河北开了个规模化果园机械应用大会,报纸上介绍了一些最新的果园机械,咱大面积种果园,主要得靠机械,现在人工成本高,有时还叫不来人。”马正兴说。等过两天雪消完了,就得马上干活了。
从1986年栽植8亩果园后赚到“第一桶金”,到2009年在丰台乡张观察村承包120亩撂荒地规模化发展果园,再到2013年平凉市第一个注册成立家庭农场,马正兴务果已有近30年的时间。
老马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农场毛收入近70万元,农机具添到了12台,除去工人工资、购买农机等成本,净收入了近20万元。让老马高兴的是,农场成立后,政府帮果园参加了农业保险。
老马是个政策通,也是个善于学习和谋划的人。“去年,是自己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试水之初,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总结一年的经验他有了新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咱们也要紧跟改革发展步伐,树立新的追求,实现更大梦想。如今,正是咱农民也能干出一番事业的好时间。”
老马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我打算干3件事,一是扩大经营规模,在玉都镇再承包300至400亩有滴管设施的果园,其中一半是矮化园;二是印制专有的果品包装,实现果品品牌化经营;三是在广州设立直销窗口。”
“玉都镇的果园明年才挂果,今年我计划间作些中药材,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帮助提高土壤肥力.前几天,我去华亭县考察了一回,已初步确定了适合果园间作的药材……”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