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红梅
2月7日,记者走进灵台县龙门乡官庄沟村的一家养鸡场。鸡笼中,有的鸡“咕咕”地叫着,有的在低头吃食,有的仰头啄自动饮水器喝水。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青年人正推着手推车,蹲一步、起一步地在鸡笼间收蛋。随行的村主任杨铭介绍说,他就是蒋勇。
提起蒋勇,他身残志坚、养鸡致富的事迹在官庄沟村家喻户晓。
因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摔倒摔断了腿,使蒋勇落下了腿脚残疾的毛病,也耽误了读书,他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提前“毕业”了。
1998年,20岁的他外出到天津打工,肢体原因成了他寻觅工作的难题,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卷铺盖回家的时候,一家养鸡场收留了他。养鸡是个技术活,对体力要求不是很严苛,但每天只有7块钱的工资,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一干就是5年。
5年之后,习得一技之长的他决定回到家乡,先在老家附近泾川县党原乡的养鸡场里打工,边学习技术边了解本地市场,同时筹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养鸡场,实现自己怀揣已久的养鸡梦。
2013年3月,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再加上向亲戚朋友筹来的5万元,建起13间鸡舍和值班室、防疫室,购置了1套饲料加工设备。
“蒋勇可是个能人,为了减少前期投资,鸡笼是他买回材料自己组装的。”杨铭感慨地说道。
万事俱备,只欠鸡苗。蒋勇通过查询资料对比和多年的养殖经验,他决定养性情温驯、产蛋量高、产蛋后劲足的海南蛋鸡。一周后厂家将他网上订购的1300只海南蛋鸡鸡苗送到了泾川县,他开着三轮车小心翼翼地接回了这些刚孵化出来只有3天的“小宝贝”。
“刚取回鸡苗时,鸡舍内的温度要达到39.4度,然后随着鸡苗一天天长大,要慢慢降低温度,直至脱温,这可是个技术活。如果遇上变天,晚上就得查看随时加温。”一说起养鸡技术,蒋勇就从沉默寡言变得滔滔不绝。
每天清晨6点起床打扫鸡舍卫生,给鸡舍消毒,喂鸡,午饭过后拌料,给自动饮水机里放水喂鸡,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鸡仔在他的精心照料下,3个半月后开始产蛋,每天能产1200个鸡蛋。产蛋之后,他就开始到周边乡镇的农产品超市、饭店跑市场。刚开始的时候他只留下一盘鸡蛋试卖或者试用,由于他的鸡蛋新鲜,价格合理,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小市场。平时他也开着三轮车跑村串巷卖鸡蛋,从鸡开始产蛋至今4个月时间,净收入已达3万元。
“他的鸡是用玉米粉和麸子喂的,鸡蛋吃着放心。”在采访临近尾声的时候,同村村民张得焕上门来买了15盘鸡蛋,随口对记者说起蒋勇鸡蛋的好处。
“年前鸡蛋的需求量大,价格也可以,今年我想和周边的大超市建立固定的供销关系,再盖一排鸡舍,扩大养殖规模,实现我的创业梦。”蒋勇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