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青
“村里很多人现在都在家门口的公司上班了。在这个公司,我负责清洗皮圈,每月1500元工资,月底就能拿到钱。”4月1日,在泾川县天纤棉业公司生产车间的皮辊室里,李玉芬边和记者说话边忙着手里的活儿。
李玉芬是泾川县温泉经济开发区甘家沟村三组的农民,家里5口人,种着1.8亩地。上班之前,她一直在家种地,丈夫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去年8月,泾川县天纤棉业公司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项目实施,李玉芬和村里228户农民一起变成了失地农民。
土地征用后,政府给她家补贴了8万元的补偿款,为5口人办了每人每月77元的失地农民低保。去年底,她家又搬进了新建成的安置楼房。“没有政府帮助下,我还找不下这个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工作。家里收入多了,我也高兴。”李玉芬笑着说。
同村四组的农民蔡琴花,今年24岁。前几年,小蔡在一直在外地打工,可也没挣下几个钱。家里的地被征用后,在温泉开发区管委会的牵线下,她也来到天纤棉业公司上班。因为是高中毕业,小蔡被公司安排到企管部上班,每月工资1600元。
小蔡的家离公司也就100多米。因为吃住都在家里,她每个月还能攒点钱。小蔡告诉记者:“征地后,村里的路全部硬化,村子比以前更整洁漂亮了。我们四组今年也要修建安置楼,去年底家里就报上名了。”
小蔡说的安置楼眼下已经规划好了图纸,结构是一梯四户十八层,有商业经营区,有地下停车场,能安置224户农户,建成后是县上第二高度的楼房。“我对这份儿工作挺满意的。现在就盼着能早点搬进新房里。”小蔡说。
在泾川县,像李玉芬和蔡琴花一样实现幸福“转身”的失地农民还有很多。
农民失地后,如何让他们不失幸福?泾川县把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生活保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在落实城乡居民低保、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县上安排专项资金,给全部失地农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为每个失地农民上了“双保险”。同时,积极建立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长效机制,让每个农户家都有一个技术工,在县城就能找到赚钱的工作;衔接企业扩大就近招工数量,降低用工条件,为失地农民进企打工开辟了“绿色通道”。此外,还下大力气帮助失地农民改善住房、交通和文体等基础设施条件。
甘家沟村村支书甘建军介绍,今年,开发区管委会邀请县上相关部门技术人员进村,集中时间举办失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已培训了6期560多人,这些“壮劳力”变成了有技术的瓦工、水泥工和钢筋工,如今在县城的建筑工地打工,多数人每天能收入200元以上。就近企业也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村里农民。甘家沟村就有138人进入企业打工,月均工资在2000左右。
记者了解到,泾川县的失地农民涉及城关镇、温泉经济开发区,涉及失地农民2205户5496名。去年,县上财政拨付507.83万元,给全部失地农民落实了失地农民低保;还在城北新区投资2亿元,新建了六层框架结构安置楼14栋660户,目前已建成6栋,待安置楼全部建成后,政府还将从创新物业管理入手,探索打造全县首个数字化管理社区。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