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娜文/图
翻转的皮影人,把真人的动作惟妙惟肖地展示于聚光灯下;字正腔圆的秦腔一亮嗓,再配以锣鼓弦乐和词调,直入心魂……3月25日早晨,在泾川县党原乡高崖村的皮影戏社,聚集了几十位村民,大家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观赏着皮影戏。
演出的并非专业剧团,而是由村里几个村民组成的皮影戏班。像这样的演出,他们今年已演了十多场。
同样是拥挤的观众和热烈的掌声,同样是农民自己组织的非专业剧团,高崖村的另一个自乐班的演出也吸引了不少人观看。在相距不远的广场上,一位轻描淡抹的女子拿起话筒唱着现代歌曲,高亢圆润的嗓音让人陶醉。“这姑娘人长得俊俏,唱的还是那个事,比电视里的明星差不了多少!”台下的村民们称赞不已。天作幕来地作台,父老乡亲看过来。由“乡土明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依次登场,村庄的上空笑声伴着掌声。孩子们则围绕舞台四处跑动,似乎把这里变成了他们的游戏场,台上台下乐成一片。
这样场景在泾川县的“乡村舞台”上处处上演。“党的十八大,到处传佳话,改善民生认真抓,温暖到农家……”当天,在芮丰乡郑家沟“乡村舞台”,64岁的民间老艺人单焕娃一登场,精彩的快板《村里新变化》就赢得了阵阵喝彩。“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村里的女歌手高霞清亮的嗓音让不少听众沉浸在歌声里。
“这些‘角\’大家都熟悉,演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看得过瘾!”郑家沟村村民周小明说。
“我们村有自己的自乐班,演的唱的还是我们身边的事儿,逢年过节串着村子演,还不收演出费,乡亲们别提多高兴了。”郑家沟老百姓说起自己的自乐班带着自豪。
“现在不出村就能看到文艺演出,每逢节假日,各个村都有节目,场场不同,场场精彩。”郑家沟村村民刘怀明因爱好和特长,由“观众”变“演员”的身份转换更印证了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他说:“加入村里的自乐班,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如今,不但刘怀明成了自乐班的骨干,连孩子也受其影响萌生了加入自乐班的想法。
文化是百姓的“精、气、神”,哪里文化建设得好,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那里的人民整体素质就高,幸福感就强。
“我们以前常送文化下乡,后来发现,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光靠‘送\’不行,要让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土艺术明星才能保证农村文化长盛不衰,枝繁叶茂。”泾川县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使乡土艺术明星有活动场所,泾川县结合“双联”和美丽乡村建设,将“乡村舞台”建设纳入农村发展的大局中通盘考虑,多方筹措资金,3年来,累计整合财政扶贫、财政奖补、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村级服务场所建设等项目资金600多万元,高标准新建了一批集党员教育、图书阅览、便民服务、卫生医疗、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协调省委宣传部、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省电大、市委宣传部及市县“双联”单位捐助资金430多万元,为24个村建成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活动器材。此外,一些村通过自筹、吸纳民间资金,为自乐班演职人员购置了服装道具,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在各级的有力助推下,各村的演出队常在节庆活动上一展身手。比如党原乡坷老村自乐班的负责人杨森林,2012年4月把30多位爱好秦腔的退休干部和群众组织起来,成立了坷老村自乐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玉都镇康家村里的康辉、胡慧霞两口子组织的康家艺术团,长年自编自演节目;芮丰乡郑家沟自乐班编排的现代戏《乡村状员》在市现代戏调演中获二等奖……这些乡土艺术人才、名副其实的“草根”人才使泾川县“乡村舞台”出现了“村村有绝活、镇镇有特色”的文化景观,极大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
但这并不是泾川在“乡村舞台”建设中惟一的收获,更为重要的是,农民们因“乡村舞台”而高涨的精气神升腾于泾川的青山绿水之上,营造出一片和谐共生的土壤,促成了各乡镇之间的良好交流和互相学习,呈现出许多让人感慨的“点睛之笔”。
“我们村里的村民捐了16万元,修建中心区域文化亭,是因为我们需要文化,需要这样的心灵安放地。”这是党原乡坷老村村民的心声。
“敬老”、“守信”、“向善”,看着每一处“乡村舞台”墙上闪耀着的泾川人共同价值观,我们的脑海中,已经对“乡村舞台”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谋划,即将其建设成为覆盖平凉整个农村,甚至是村和村之间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勾连起每一地的传统文化渊源。
用自己的歌声和舞蹈,诉说着对家的情意。在村民们朴实的话语和满溢的笑容中,“乡村舞台”,正向着村民们心的方向前行。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