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泾川讯(记者孔晓明)6月14日,记者走访了泾川县三乡三村三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同一背景下,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康家村的生态旅游、坷老村的乡村舞台、甄家沟村的富民菜棚,都是泾川县新农村建设的特色载体。
62岁的玉都镇康家村农民康世文正和老伴擦桌扫院,忙前忙后为新居“进伙”作准备,明天,老两口将正式搬进155平方米的漂亮新居。党原乡坷老村“乡村舞台”的自乐班里,一社农民王淑琴和着戏友们的器乐伴奏,尽兴地过着戏瘾,秦声弥远,腔味十足。汭丰乡郑家沟村大棚蔬菜园内,单录民边忙着采摘甜瓜边算收入账。“两个棚种植西红柿,一个棚种植甜瓜,西红柿地头批发价每斤1元,甜瓜批发价每斤3.5元,三个棚轮流倒茬,今年纯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
为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泾川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根据各村自然条件和产业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党原丁寨等产业支撑型,高平胡家峪等城镇拉动型,泾明山底下等商贸拉动型,汭丰焦家会等移民搬迁型,飞云毛家等旧村改造型,党原坷老合道等联村共建型,玉都康家等生态旅游型7种模式,新农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
作为连续两轮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泾川县坚持从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县的实际出发,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制度创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示范、多产业支撑、多类型推进,初步走出了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组团发展、一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打造出具有泾川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品牌。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