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泾川新闻 > 正文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平凉市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平凉日报 2014-09-29 19:00   https://www.yybnet.net/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盯全面小康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村镇规划和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兴产业、强基础,抓管理、增后劲,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了特色产业、劳务经济、城镇开发、移民搬迁、项目整合、商贸服务6种带动建设模式,走出了具有平凉特色的建设路子,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成为推进农村发展的金钥匙。

重点突破,协调推进

乡村建设成果丰硕

至目前,全市建成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县1个,抓建省列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市列试点乡镇9个,命名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及“三清五改”示范村累计达到757个、1112个,试点村及“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分别达到51.5%和75.6%。

一是立足增收抓产业。坚持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并重,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实施粮食丰产、肉牛增效、果园提质、蔬菜保障、马铃薯增收“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全市粮食总产突破100万吨,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标准化果园面积达到120万亩,蔬菜产量突破10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牛、果、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成功注册了全国市级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平凉金果”、全国惟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平凉金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和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平凉市被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均居甘肃省农区第一。苹果面积、产量占全省的40%,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

二是整合项目夯基础。围绕建设自来水化市、沼气化市目标,坚持政府引导、项目带动、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加强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92.1%和82.3%,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光缆,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73%的村通宽带。近三成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了太阳能、太阳灶等新型能源。全市农民人均砖混、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6.3平方米。华亭县率先实施农村土坏房改造消除工程,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27亿元,到2016年,全县14560户85208间土坯房得到全面消除,真正实现让农民住安全房的目标。

三是统筹城乡强服务。立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和谐五星”、“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所有村,群众参保率达到90%以上,“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100%。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强化管理促和谐。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紧密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着力建班子、强队伍、创机制,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塑造新风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发展注入了不竭活力。

科学统筹,创新机制

工作推进有力有序

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统筹谋划,创新措施,聚力攻坚,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规划先行,科学引领。突出前瞻性、长远性、整体性和实用性,统筹考虑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和住宅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导依据。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尊重群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设施配套、分步实施的要求,完成村庄建设规划1028个,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着眼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采取“项目整合、财政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筹集资金,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试点工作,各县(区)、各部门强化协作配合,积极采取财政补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筹资难的问题。

三是完善机制,推进落实。在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等农村社会改革的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建设管理、工作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创建了一套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各县(区)根据建设规模和类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实行大建大补、小建小补、不建不补,有效调动了社会各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一些县区出台了项目资金整合的具体意见或办法,聚力攻坚,重点突破,实现了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创新载体,提升水平。立足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组织开展了村级层面的,以创建“生产发展示范村、生活宽裕示范村、乡风文明示范村、村容整洁示范村、管理民主示范村”为主要内容的“五村联创”活动,单项突破、整体推进,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眼“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关心公益、家庭和睦、移风易俗”五个方面,开展了农户层面的“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结合实际,大胆探索

农村建设特色鲜明

通过多年的实践,全市上下探索形成了六种具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

一是特色产业带动模式。泾川县党原乡、崇信县锦屏镇于家湾村、静宁县城川乡红旗村等村,依托所在地特有的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在牛、果、菜三大产业中做大做强一个产品或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实行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培育形成了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二是劳务经济带动模式。崆峒区草峰镇安家村、崇信县新窑镇周寨村等村,在致富能人或工矿企业的带动下,依托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组织地从事建筑、采矿、货运等劳务服务,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加了收入,部分农民将转移就业后所得的收益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增强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能力,推进了家乡的新农村建设。

三是城镇开发带动模式。灵台县什字镇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参照城镇的布局、结构、功能,规划新农村建设,扩大城镇服务和产业配套空间,增加农民致富途径,实现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食、住、行、娱、学、医等日常问题,促进了资源共享,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移民搬迁带动模式。华亭县策底镇麻池村、崆峒区大寨乡雨林村等村,因矿区采空塌陷、灾后重建或交通闭塞等原因,不适合在原址建设的,由政府统一规划,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重新选址,投入资金建设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并给村民适当补助,引导群众建设新家园,整村移民搬迁,配套增收产业,彻底改善搬迁村的农民居住条件。

五是项目整合带动模式。泾川县飞云乡毛家村、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村等不具备整村新建条件的村,由政府统筹整合农村道路建设、整村推进、危房改造、人饮工程、卫生改厕、能源沼气、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集中优势资源,聚力整治村庄零乱、庄基破旧、道路不畅、排水不通的落后面貌,项目村生活环境大为改面。

六是商贸服务带动模式。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依托地处龙泉寺山脚下的优势,投资建设民俗新村,大力发展“农家乐”为主题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四十里铺镇吴岳村依托地处宝中铁路火车南站的优势,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积极培育村办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力相关事业的发展,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新闻推荐

为泾川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再做贡献中共泾川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汝登国

...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平凉市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