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要体现在服务群众上,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今年以来,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探索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新模式,改进服务方式,作为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突出问题的有力措施之一,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法律援助‘爱心卡\’工程,积极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通过法律援助‘爱心卡\’进乡村、进社区、进工地,使法律援助更加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使广大城乡弱势群体更加方便地寻求法律援助和知晓法律援助制度。目前,累计发放法律援助‘爱心卡\’10万多张,覆盖困难群众40多万人。该项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全市广大困难弱势群众广泛认可,也得了省司法厅和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和肯定。”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军江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市司法局为了实施好法律援助“爱心卡”工程,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全市各县(区)司法局普遍对辖区的法律援助重点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完善了法律援助对象信息库,全市累计入库的城乡残疾人、孤寡老人、低保人群、特困家庭和部分“双联”户达10万户40万多人。
据了解,法律援助“爱心卡”是市司法局组织人员研发的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在市、县、乡三级法律援助机构全部安装使用。“爱心卡”为一张磁卡,可通过刷卡系统录入受援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职业、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状况等,并印制了使用说明,卡上还标注了各法律援助机构的联系电话。该系统将持卡人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码及家庭基本情况等全部一次性录入在磁卡上,持卡人只需要在法律援助机构的刷卡器上一刷,基本情况就一目了然,可免于经济状况审查,减少了申请人为提供经济困难证明的奔波之劳。凡持卡群众遇到事关法律方面的问题,可持“爱心卡”到全市任意县区法律援助机构及乡镇司法所就近免费进行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法律援助“爱心卡”工程启动后,全市各县(区)司法局广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突出作用,不断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各乡镇、街道法律援助站将“爱心卡”的一卡三进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工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每个村(社)、社区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发展了2-3名法律援助信息员,并建立信息员名册档案,信息员的基本职责就是掌握本村社、社区法律援助对象的经济状况,协助法律援助站采集援助对象信息,建立法律援助对象信息库,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帮助、引导辖区当事人联系、申请法律援助。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区的法律援助联络点已全部建立,发展信息员1100多名。各联络点已经挂牌或设置了明显标志,配发了法律援助宣传资料,设置公示栏或宣传栏,向群众公示信息员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极大地方便了本辖区群众了解和联系。
市司法局有关人员介绍说,开展法律援助“爱心卡”活动,最初的想法是为了便民,但是,随着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他们感到,这项活动开展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止于“爱心卡”本身的便民作用,而是通过发卡活动能够切切实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爱心卡”不仅是一个申请法律援助的凭证,更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宣传卡。其宣传效果明显优于一般的传单及设点咨询形式。群众关注、了解“爱心卡”功能作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法律援助政策的过程。有了这张卡,宣传起来直观、生动、省力、易懂,群众联系法律援助机构也更加方便。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