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平凉市全面掀起乡村舞台建设的浪潮。从数量增长、内容充实到布局完善、特色凸显,再到管理创新、“建管用”一体化推进,平凉乡村舞台建设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步伐,奏出了一个又一个铿锵音符。
“截至目前,平凉市建成试点村‘乡村舞台\’94个,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214个,人数达2593人。这些乡村舞台,在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乡风文明、传承传统文化、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是已取得的成绩。“‘一年试点、两年过半、三年全覆盖\’,努力把‘乡村舞台\’建设成平凉‘三农\’工作的新亮点、新品牌。”这是正在谋划的未来。整合资源,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综合体;创新载体,打造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升级版;加强领导,形成农村文化阵地新机制……以“提质扩面”为主题的平凉乡村舞台建设,一路向前。
□本报记者柳娜
规划便民,“文化大餐”近在身边
2013年,“乡村舞台”在平凉市全面启动。平凉大地,浓郁的文化气息随即弥漫田野乡间。
“整合资源”是平凉市“乡村舞台”建设的基本途径。平凉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双联”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整合了组织、宣传、文化、体育、卫生、科技、旅游、工青妇等相关部门实施的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农民体育健身、人口文化广场、农村电影放映、新农村建设等基层建设项目,实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变了过去文化建设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功能单一的现象。
服务功能也得到充分整合。平凉市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计生服务、农技培训、文体活动、司法帮扶等全部纳入“乡村舞台”建设,提高了服务效能,搭建了面向基层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有效整合下,一处处乡村文化综合站拔地而起、一批批民间自办社团涌现出来,农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小山村焕发出强劲的文化活力。
平凉市对“乡村舞台”建设高度重视,市上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直15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市“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平凉市“乡村舞台”建设方案》,明确了平凉市“乡村舞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任务分工和方法步骤。
为了对全市“乡村舞台”建设起到规范指导作用,平凉市还制定了《平凉市“乡村舞台”建设标准(试行)》,提出了“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的“五有”标准和“一村一特色、一台一品牌”的建设要求,并设计了统一标识。
平凉市通过财政扶持、自筹资金、鼓励民营企业、致富带头人资助等方式,共投入建设资金6541万元,为全面推进“乡村舞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平凉“乡村舞台”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成果利民,“文化磁场”凝心聚气
10月1日,华亭县策底镇策底村乡村舞台锣鼓喧天。文艺演出周在这里举行启动仪式。歌舞《我们的中国梦》、方言三句半《五水共治为百姓》……一个个原生态、接地气的精彩节目轮番上台,令人大饱眼福、连连叫好。
台上演出的是农民,台下观看的也是农民。“自乡村舞台建成以来,村里大型活动月月有,小型活动时常有。”村民范小天说:“我们身边能人真多啊,在自家门口看自家人演戏,比看那演员的戏还过瘾!”
平凉市着眼于乡村舞台“建、用、管”三个关键结合点,精心筹划活动,有效丰富了乡村舞台内涵,活跃了农村基层文化,提升了农村整体素质。同时,采取分类集中培训、走下去进行综合指导的办法,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使他们成为“乡村舞台”的中坚力量。如今,全市乡镇、村组建社火队、舞蹈队、戏曲队等群众文体团队有200多个,每个团队均在10人以上,有的达到30多人,涌现出“民间戏社”、乡村礼仪艺术团、“西部风情”艺术团、“崆峒笑谈”演艺中心和“庄浪高抬”、“马尾荷包”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团队和文化品牌。
乡村舞台是农村基层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乡村舞台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显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求热闹、求娱乐这个层面。去年以来,全市各地的乡村舞台将文艺活动与当前省、市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活动的思想性,注重活动的教育引导意义,有力推动了中央、省、市有关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与此同时,“乡村舞台”还着力宣传和弘扬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致富能人”、“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求真、趋善、臻美。
乡村舞台还满足了农民学科技的强烈愿望,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帮了大忙。静宁县仁大乡峡口村农民是乡村舞台最早受益者之一,村里在乡村舞台里办起了科技夜班,播放果园管理、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麦田管理、农产品加工等,并针对培训内容请来专家技术员面对面的传授技术。台上怎么讲的、台下就怎么干,农民学会了苹果管理技术。该村果农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户均达到3万元以上。
模式为民,“文化新酿”清香四溢
如何设计乡村舞台活动和载体?进一步聚集人气,使乡村舞台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问题一直是平凉思考和关注的,与乡村旅游“联姻”被认为是乡村舞台拓展内涵的出路之一。
一片片普普通通的果树林整合成了城里人闲暇休憩的好去处;一畦畦瓜地、菜地连缀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牧歌田园;一个个古老的农具成了城里人品读农耕文化的珍贵物件———这是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乡村舞台被设计成旅游产品的首度“试水”,也是乡土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首次“结缘”。
“把游客请到村里来干什么?”康家村党支部书记康广生站在游客的位置审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让游客来品果子,来赏风景,来吃农家饭,来住农家院……除了这些,还要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味。为此。村里延伸打造“幸福”文化,开发农耕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景观,实现了休闲养生乡村旅游和多元文化体验的深度契合。康家村已成为平凉市“生态旅游示范村”。
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平凉市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建设中突出自身特色,并引导各乡镇、村在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好本地的村庄历史,村落文脉、产业特色、民俗民风等特点,提炼各个乡村舞台的神韵,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如今,村庄美了,文化气息浓了,农民致富的路也更宽了。
一村一品,筑垒文化阵地;一村一韵,探路精神家园。通过乡村舞台建设,不仅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充分展现了农村道德之美、风尚之美、村庄之美、传承之美,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基层群众反映,凡是建有乡村舞台的村,笑声多了,麻将声少了;讲文明的人多了,上访的人少了;热心公益的人多了,治安案件少了;邻里纠纷少了,学用科学的多了;封建迷信少了,发家致富的多了……
今后,平凉市将继续把“乡村舞台”建设贯彻在村庄规划、改造、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村庄规划、基础建设、文化需求、教化育人和产业富民一体发展,统筹推进,进一步把“乡村舞台”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切实增强“乡村舞台”的生命力,使之真正成为乡村“凝神聚气”的地方,让农民群众“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
(本报图片由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