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委报道组赵永刚
全市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我们带着真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稿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通过“走转改”,我们在基层真正接了“地气”,弘扬了“正气”,增长了“灵气”,也感悟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担当。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带着真情走基层,改变了自己的新闻观。正在蓬勃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我国新闻界开展的一项重大活动。这项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新闻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在报道组岗位工作,自己一度认为只要对县上的重点工作进行报道后,就完成了工作任务,对于群众的生活能反映了就反映,没有机会、没有条件就不报道。通过这次“走转改”活动,真正下到基层、走进农村、走进一线,才认识到了自己思想的狭隘,也让我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搞好新闻工作,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到农村中去,新闻报道工作才有力量源泉,新闻报道工作才有深度、高度、广度,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树立了正确的新闻观后,通过“走转改”沉下身子,走进基层,才发现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好新闻都在一线、都在基层,最美的风景也在路上,在我们的脚下。
二、带着真情走基层,记录了民生的温度。“走转改”活动,让我们走进了百姓生活,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真心倾听到了群众的呼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农民的新生活,触摸到了民生的温度。2013年我和我们报道组成员一起到我县荔堡镇,采访一条主干道路柏油路修建情况,那场景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这条长约20多公里的主干道路柏油路竣工后,群众欢呼雀跃,拍手称赞,有的群众还自发买来鞭炮在自家门口放了起来,我们把这一场景写了一个《一条路乐了十村人》的新闻特写,短短的一篇稿件回应了群众的关切,也折射了民生的变化。今年九月份,当我们到丰台乡湫池村采访蛋鸡养殖大户赵彦辉的养殖、收入情况后,写了一篇稿件《“小工头”变身“鸡司令”》,他本人看到这篇稿件后,来到我们单位专门给自己找了这张报纸,他说要把这张报纸留给自己作为纪念,这也是对他自己的鼓励,鼓励他一定要带领更多的人致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是平凡而微不足道的,一篇小小的稿件虽不能带给群众物质上的变化,但正是这一篇篇来自基层的鲜活稿件传递了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期许,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带着真情走基层,铭记了心中的责任。“走转改”活动,相对于坐在办公室写稿子来说是辛苦的,有时候照顾不了家庭、孩子,有时候要放弃休息时间。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走到基层,才发现我们的责任是要为群众鼓与呼,要用身边的人教育群众,用火热的基层生产生活场景见证工作的变化,要用群众朴素的语言,记录他们的故事。要托起这份责任,就要按照“走转改”的要求,心里装着群众,常下基层;就要改变工作作风,克服懒惰、怕吃苦的思想;就要改变新闻写作固有的套路、材料化的写作倾向,要把群众的故事、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所思、所盼写进新闻,让新闻报道有血有肉、群众喜欢看。
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转改”是对新闻本源的回归,“走转改”永远在路上。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需要在路上采撷最美丽的故事,收获最美丽的感动,用脚步去丈量心中的责任,用坚韧去托举希望和梦想……
新闻推荐
敬业,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谈之十一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