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保虎
12月2日,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泾川县王村镇墩台村村民韩银怀与双联干部史小锋一道在自家的芦苇地里收割芦苇,准备赶在眼下行情好的时节编织些苇席卖掉补贴家用。
忙完地里的活计,在韩银怀新盖起的小康屋里,史小锋和他拉起了家常。从苇席的市场价格、到果品产业的发展前景,从今年的收入情况、到明年的增收计划,两个人一唠就是大半天。
“这几年史工联系帮扶我,没少为我家的事操心、跑路。”韩银怀说,在史工的帮助下,我家盖起了新房子,儿子成了家,也有了可观的收入,山上栽的5亩核桃园明年就能挂果了,我们全家打心眼里感激他。
双联行动中,泾川县政协委员、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史小锋和墩台村的贫困户韩银怀、朱新社两家结成了“亲戚”。“八年的帮扶活动,总不能一直拉着他们走。”在史小锋看来,得教会他们“走路”的本领才行。因此,帮扶初期,史小锋就多次深入联系户家中摸底子、查实情,在交流对接的基础上,为他们理清了发展思路。
针对韩银怀夫妇都患有重病、儿子学有手艺的现状,史小锋开出了山地栽植核桃、川地种菜、儿子经营塔吊的“方子”。针对朱新社有育苗的经验,史小锋给他家制定了山地栽植核桃、继续扩大川地育苗面积的帮扶方案。同时,利用该村群众有利用芦苇编织苇席的传统手艺,建议他们利用冬闲时间编织苇席,增加收入。
作为一名林果专业技术员,史小锋在帮扶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每逢在果园、苗木管理的关键时期,他都会给联系户送去农资和书籍,并手把手地教技术、做示范。朱新社笑着说:“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我现在也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育苗行家。”
通过近3年的用心帮扶,韩银怀家盖起了5间平房,儿子购买了塔吊,年收入6万元左右;朱新社流转了21亩川地,育苗产业搞得红红火火,今年出苗6万多株、收入12万元。两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长了近一半,而且都已还清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
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在点对点帮扶的同时,史小锋始终不忘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为群众发声。看到墩台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他没少提议案,在他的建言献策下,今年为该村联系协调资金30万元,砂化了道路、维修了自来水管道、建办了农家书屋……
“让每一户群众都依靠科技建起一处‘绿色银行\’是我最大的心愿。”谈起今后的帮扶打算,史小锋说,他会继续发挥政协委员的助推作用,倾心帮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