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静(左)为社区老人送饭。
“一个月拿着1350元的工资,还经常要遭人恐吓、谩骂,加班加点是常事。”这样的工作听起来确实不怎么吸引人,但这就是社区低保专干工作的真实写照,俞静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7年,正因为她长久以来热情服务居民,现在已经成了先锋路街道幸福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春节长假刚一过完,俞静就忙着为她辖区内一位居民办理大病救助手续。她对记者说,现在她已经练就了居民着急发火,她依然能平心静气的本领。租住在幸福小区1003号楼的居民李大姐今年42岁,下岗职工,微薄的工资维持家里的生计,自从2011年查出患有肾衰竭,每周都需要透析三次,每次要花费515元,仅有的一点工资根本支付不了昂贵的医疗费用,本人也因此变得心情烦躁,难与人沟通。为了帮她顺利申请大病救助,俞静从春节前就开始向街道民政办和区民政局申请。最近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终日紧锁眉头的李大姐终于松了口气。
俞静说,虽然这份工作收入不高,但她越干越爱干。因为自己以前也是下岗工,特别能体会家境困难的滋味,现在她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这些困难居民解决生活问题,她觉得特别有成就感。7年来,她的热心工作感动了受助的每一位居民。低保人员陆燕患尿毒症,长期吃药、透析,又没有正式工作,孩子上学、生活特别困难。每到统计上报申请医疗救助的居民时,俞静就到陆燕家中向其说明上报的手续及所需相关证明材料,让其早作准备,不要漏报。还主动帮其申请办理了廉租住房,并为陆燕申请医疗救助帮扶基金6800元。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很多,俞静说,“这些人本来就有难处,要是再没个依靠怎么办呢?我愿意帮他们找到依靠。”
文/图 本报记者 夏苗 实习生 朱娜
新闻推荐
5月8日,市民陈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96555反映,城关区段家滩农业技术学院对面的人行道上每天都有商贩占道经营,居民出行非常不便。 记者于当日下午来到农业技术学院对面,看到...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