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胥富春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报社走进一位六旬老人,指定要向本报报道过的一名困难患者捐款。
这位老者叫刘秀峰,今年64岁。他是在街道报刊阅读栏上看了本报2月16日三版刊发的《直击困难群众看病贵——当贫穷遭遇重大疾病》一文后,非常同情文中报道的李双红,要为他捐款,希望报社予以转交。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刘秀峰是一位老国企职工,1994年下岗时才43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在他上班时期,工资也不高,没有多少积累,突然下岗后,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这让他家的生活很快陷入困顿。他一直熬到2011年领上退休金,才感觉生活压力减轻。
下岗后的十多年间,他经常为生活发愁,干过好多零工,在菜市场捡过菜叶……提起这些辛酸,他眼眶有些湿润。现在儿子工作了,他也有了退休金,生活越来越好,但他曾经艰难困苦的日日夜夜,至今仍历历在目。所以他对有难之人非常同情,很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泾川县玉都镇摆旗村的李双红,今年44岁,未婚,和73岁的老母亲生活。元旦前,他在自家新盖成的房子睡觉时发生一氧化碳(煤烟)中毒,长时间昏迷不醒,后来老母亲又跌倒摔断了胳膊,本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稿件刊发之时,李双红仍处于昏迷状态,住院费已难以为继。
在向李双红家属转交刘秀峰的捐款时,记者了解到,本报这篇报道反响较大,家属已累计收到捐款2万多元,除了刘秀峰的100元外,还有:泾川圆顺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山海1万元、甘肃楠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在泾川)蔡财斌1万元、兰州利源建设工程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分公司朱晓海600元、泾川县建筑商吕立峰400元、泾川县教育局干部樊俊玺300元、甘肃兴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地在平凉)薛长春200元。
据了解,李双红在春节前苏醒出院,目前生活已能自理,但身体状况仍然很差,过几天还得再次入院接受治疗。
刘秀峰回忆,那十多年间,他也曾遇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些人他一直记在心里。他说,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还很多,但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聚餐时少点一个菜,每天少抽一支烟,就能省出不少爱心资金。我们平凉有230万人,如果人人都愿献出一点爱心,像李双红这样的困难就很容易解决。
听着刘秀峰的话,记者耳中似乎响起了那首传唱已久的歌曲:“……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只有历经苦难的人才能理解别人的苦难,接受过雪中送炭的人更知炭之温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各个社会阶层收入都在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因病返贫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单靠医保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积水成河,聚沙成丘,爱心也是可以积累的。刘秀峰每月只有2000元的退休金,但他还经常拿出钱救助别人,因为他感恩别人曾对他的救助。这种救助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爱的力量的传递。当这种爱的力量聚少成多时,就可以传承友善,救人于危难,解决大问题。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