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乡村车社火
□吴勇
留存在儿时记忆里最美丽的画面是正月里看社火:铿锵欢快的锣鼓开道,迎风飘扬的彩旗引路,手执羽扇的春官吟诗祝福,雄狮追逐绣球、金龙腾空飞跃、高跷载歌载舞,彩船鱼贯穿行,最引人眼球的是那些高台芯子上装扮成戏曲角色的童男童女们,在众星捧月般地抬扛簇拥中,悠然自得地从我眼前晃过,那时的我期盼着早日长大,扮演高芯子上的角色,耍耍社火过把瘾。
我的故乡泾川县党原乡高崖南星村,早年就自发形成了唱大戏、耍社火、挑“牛皮灯影”(灯影戏)和篮球、象棋、荡秋千赛等春节文化娱乐活动的传统,当年在方圆十里八乡传颂着这么一段顺口溜:“篮球象棋秋千会,牛皮灯影唱大戏,高跷高芯柳木腿,地摊社火泾州最。”足以描绘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星村人春节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绚丽场面。
文革期间,舞台戏曲和民间社火被查封禁演,舞台道具和社火道具统统被集中清理出来,用火点燃化为灰烬,老艺人、老把式被当作推崇牛鬼蛇神的“残渣余孽”分子被赶下舞台,经过批斗“洗脑”和劳动改造,到年末岁首农闲时节排演革命样板戏,组织改编排练适合以地摊社火形式的折子戏和秧歌剧,以此填补那个年代十分匮乏的乡村文化娱乐生活。
令人难忘的是在1975年春节前的一天,村上组织秧歌队到人民公社所在地进行表演赛,原先的老社火把式们凑到一起,用早已废弃了的老牛车木轮子在拖拉机车箱上搭成亭台、楼阁架子,然后用彩旗、花束精心装饰一新,并将我和同村的两个小女孩分别装扮成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的形象,被绑定在高芯子上,天刚蒙蒙亮,我们的人马就出了村。中午时分,党原街道上爆竹声声,锣鼓喧天,茫茫人海中有我们村的车社火开道,秧歌队紧紧相随,气氛热烈壮观。绑定在高芯子上的我居高临下,看到人们仰首翘望,伸手比划着评头论足,让我过足了瘾,如愿以尝地圆了儿时的明星梦。
1976年初春,我到泾川县革命委员会当通信员,在原革委会副主任牛广效的办公桌玻璃台下发现了这张我在车社火上扮演李玉和的照片,顺便讨要来珍藏在了身边。从此这张记忆我儿时梦想、纪录文革时期特定环境中乡村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照片,伴随我度过了将近四十个春秋,现在把它翻拍出来晒晒,并愿意将它投送给我的故乡——泾川县档案馆收藏。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