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娜
文化建设进入新常态,是发展方式重构、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性地分析文化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平凉在文化建设方面,既有实现文艺创作、文化产业、文化服务的较快发展的突破之举,也存在一些单位对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干部创新意识不强;文化产业规模小、底子薄,文化市场不够健全等问题。
近期,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开展了“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学习讨论活动。根据要求,从3月初开始,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掀起了“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学习讨论热潮,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探讨平凉文化建设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破解发展难题,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承东启西的重要文化旅游节点城市。从他们的展望中,我们感受着今年文化建设的新气象、新格局、新活力。
用综合指标来衡量文化建设
文化市场要保持“新常态”,才能满足多元化发展下的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万民表示,我们将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揽,以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增强发展活力,强化导向管理,按照“敢担当、讲规矩、有作为、抓样板、谋突破”的总要求,统筹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推出更多优秀精品力作,为“十三五”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我们将从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电传媒综合实力和外宣水平的提升、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执法、文化和文物资源普查等6个方面着手抓建,力促平凉文化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崆峒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国辉用数字列举了今后崆峒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项目,“今年区上将建成1个乡镇(社区)体育中心,18个农村体育“一村一场”工程,完成90个农家书屋图书资料补充更新和编目上架,建成上杨乡下杨村、寨河乡瓦赵村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完成50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任务,指导成立民间自办文化社团50个。”(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文化新常态中的“新”主要体现在创新上。灵台县文广局副局长杨国栋表示,我们将结合灵台县文化资源特色,采制与传播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知识类、科普常识类、文娱体育类、生活服务类等节目,做到不枯燥、不乏味,有内涵、有深度、有灵魂,有新意,使广电宣传的社会功能更加健全完善,符合群众的客观需求和欣赏口味。泾川县文广局局长李晓京分析说,当下,节俭办文化的活动组织方式成为新风尚,这就要求我们无论专业舞台艺术创作,还是群众文化活动,不搞大制作、大舞美,不拼规模、不拼场面、不拼豪华,着力在提升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力求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表现力、感染力,让精品创作回归艺术本体。
形成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扶持机制
“文化新常态也暗含压力。”庄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维维表示,“目前,文化企业特别是新兴创新型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融资难这一问题,我们将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企业。”
针对一些改制后的文艺院团还没有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的现状,崇信县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广局局长杨永宏表示,我们将继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并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演出的力度,着力培养演出市场,切实对转制院团“扶上马、送一程”。
华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红莉说,我们在重点领域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巩固发展好图书报刊、印刷复制、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等传统市场,积极开发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绿色环保数字印刷等新兴市场。同时加快“文化集市”建设,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努力培育演艺市场。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对接融合
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效益更加充分。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对接融合,是平凉市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崇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建君说,我们将突出山水龙泉养生崇信这一旅游主题,加快实施龙泉寺文化旅游养生园、五龙山——唐帽山生态旅游区、公刘园等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项目。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到2020年,力争把龙泉寺文化旅游养生园建设成为全县投资过亿元的重大文化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博览会,争取引进1至2个大项目、大产业,引导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落户崇信。静宁县文体广电局党委副书记李新喜表示,今年,静宁县将启动伏羲文化交流园等10个养生文化园建设,续建伏羲部落生态园、曹务张屲民俗文化园等项目,建成部分民俗旅游示范村、农家乐集中示范户,探索和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和养生产品,打造美食、金果为主体的养生名片。发掘、整理和整合静宁苹果、刺绣、剪纸、掐丝画、根雕、地毯、烧鸡、锅盔等地方特色资源,研制、开发、生产出一批地方特色明显,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较强的旅游购品,发展健康、休闲、多元化的旅游娱乐形式。
新闻推荐
着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和民生建设,在回应群众关切、配套便民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上实现新突破(3)
...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